正文 案例解讀:湖南嘉禾事件的反思(1 / 3)

一、事件回放

2003年7月,湖南嘉禾啟動占地189畝的珠泉商貿城項目,項目涉及拆遷居民1100多戶。8月7日,嘉禾縣委、縣政府辦聯合下發文件,要求全縣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做好珠泉商貿城拆遷對象中自己親屬的“四包”工作。所謂“四包”是指,包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拆遷補償評估工作、包簽訂好補償協議、包騰房並交付各種證件,包協助做好妥善安置工作。不無理取鬧、尋釁滋事,不參與集體上訪和聯名告狀。對不能認真落實“四包”責任者,將實行“兩停”處理——暫停原單位工作、停發工資。對縱容、默許親屬拒不拆遷、尋釁滋事、阻撓工作的,將開除或下放到邊遠地區工作。2003年12月14日,嘉禾縣委、縣政府召開拆遷動員大會,在會場外懸掛橫幅:“誰影響嘉禾發展一陣子,我就影響他一輩子”。在項目實施過程中,縣委、縣政府濫用行政權力強製推進房屋拆遷,對11戶被拆遷人下達強製拆遷執行書,160多名公職人員受牽連,11名公職人員被降職或被調離原工作崗位到邊遠鄉鎮工作,3位拆遷戶因“暴力抗法”和“妨害公務”罪名被逮捕,鬧得民怨沸騰。

二、事件分析

(一)事件緣起:發展經濟

湖南省南部的郴州市嘉禾縣,是一個人口僅有32.6萬、麵積699.2平方公裏的小縣城。這裏地處湘西南偏遠地區,交通不便,到2003年還沒有一條高等級公路。偏僻的地理位置致使該縣缺少與外界的聯係,商業經濟十分落後。在郴州市2003年經濟社會發展的42項綜合評價指標中,嘉禾縣有24項指標落後於全市平均水平。落後的經濟不僅成為製約嘉禾持續發展的最大障礙,也成為擺在嘉禾縣委縣政府領導麵前需要首要解決的難題。為加快嘉禾經濟發展,縣委、縣政府製定了“招商引資發展嘉禾”的發展方針,決定利用外資來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且大力鼓勵幹部帶頭招商引資。正是在這股招商引資大潮的帶動下,珠泉商貿城項目上馬。

累計投資達1.5億元的珠泉商貿城項目,是嘉禾當時最大的招商引資項目,也是嘉禾曆史上第一個投資過億元的建設項目。2002年9月前,嘉禾縣政府向原國家國內貿易局商業網點建設開發中心發函,請求將珠泉商貿城列入全國50個商業網點示範項目。2002年9月13日,原國內貿易局商業網點建設開發中心向嘉禾縣政府下發“商網字[2002]05號”公函,同意將珠泉商貿城列為全國50個商業網點示範項目之一。2003年元月,此項目在嘉禾縣第十四屆人大第一次會議通過,此後獲郴州市政府批準成為全市重點工程。2003年7月,該項目正式動工。該項目選址在縣城核心地段人民路、中華路,將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原珠泉農貿市場擴大一倍,新增步行街、以珠泉亭為中心的廣場、中華日用百貨市場等。工程總占地麵積超過12萬平方米。開發商除了計劃進行舊城改造、房地產建設外,其核心項目就是建起一個麵積超過8000平方米的大型商貿城,即珠泉商貿城。經過論證,該項目預計每年能夠帶來1000多萬元的稅費收入。由於該項目在嘉禾縣城最繁華的中心地帶,涉及拆遷居民l100多戶,動遷人員達7000餘人,拆遷機關、企事業單位及團體20餘家。

(二)事件升級:強行拆遷

由於拆遷涉及人員眾多,再加上拆遷地段在嘉禾縣城繁華地區,珠泉商貿城一開始建設就遇到了方方麵麵的困難。為此,縣裏成立了項目建設領導小組,下設工程建設指揮部,縣委書記周餘武任顧問,縣長李世棟任總指揮,縣政法委書記周賢勇任項目拆遷負責人。為加大工作力度,又成立了六人工作組,領導和協調珠泉商貿城建設工作。盡管如此,珠泉商貿城的建設依然困難重重。

為使項目拆遷順利完成,2003年8月7日,嘉禾縣委、縣政府聯合下發“嘉辦字[2003]136號”文,要求全縣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作人員,做好珠泉商貿城拆遷對象中自己親屬的“四包”工作。所謂“四包”是指,包在規定期限內完成拆遷補償評估工作、包簽訂好補償協議、包騰房並交付各種證件、包協助做好妥善安置工作。不無理取鬧、尋釁滋事,不參與集體上訪和聯名告狀。同時,對不能認真落實“四包”責任者,將實行“兩停”處理――暫停原單位工作、停發工資,並“繼續做好所包被拆遷戶的所有工作,確保拆遷工作順利進行”,“對縱容、默許親屬拒不拆遷、尋釁滋事、阻撓工作的,將開除或下放到邊遠地區工作”。“136號文件”還規定:凡本單位有被拆遷戶親屬的,必須督促其按規定的期限和要求做好“四包”工作。各單位被拆遷戶親屬拆迂工作落實情況,將列入單位年終目標管理考核內容。對單位被拆遷戶親屬完不成“四包”工作的,將按有關規定追究該單位黨政一把手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