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3章 信仰(2 / 2)

具體說起來,這本質上有些類似一種交易——信徒提供信仰之力,神明回饋以神術。

作為兩者的中間產物,神職者對神明而言是信徒,對普通信徒而言,又是神明在凡世的代表。

神明對虔誠信徒賦予力量,一方麵是對他們信仰的嘉獎,另一方麵,也是為了展現神明的力量,以及祂的偉大不凡之處,吸引更多人信仰他。

神職者代表神明行走世間,展現神明賦予的神術力量,以此擴展影響,達到傳播神明的典義的目的,又被成為布道。

而公認的,最強大,也最立竿見影的布道方式,就是——神跡。

當然,和林安這一次不同,真正的神跡,是神明以凡世代言者為媒介,親自施展神力,或者用分身降臨,達到震撼世俗的效果——

比如起死回生,比如將聖魂接引到天國之門,又比如像林安這樣,令成千上萬人得以沐浴神恩,獲得賜福。

正常而言,林安目前所扮演的黎明神使,就是一個強大的神職者的角色。

這種人往往又被成為神眷者,或者選民。

神眷者和選民是神明在凡世的真正代言人,神明如果選擇分身降臨,也往往會降臨在這種強大的神眷者身上。

作為神的代言人,黎明神使在凡世眼中等同於神,他們當然能夠彙聚信仰之力。

不過,能彙聚信仰之力,不等於能夠使用。

神眷者在信仰力量的交換體係中,更類似一個大的節點和中轉站。

他們將信徒對神明的信仰力量聚集到身上,再通過自己,將這些信仰之力轉移到神明那裏。

神職者是無法利用信仰之力的,無論他再強大。

因為這不是屬於神眷者的力量。

那些由此產生的信仰之力,是屬於特定神明的力量,即使是比那位神明更強大的神祗,也無法奪取。

因為,信徒在祈禱時所念誦的,是神的名字和祂訂立的教派典義,腦海中膜拜的形象,神明在凡世塑造的形象,信徒所期許的念頭,往往也與神明所擁有的神職有關。

這和前世地球上的信仰有所不同。

這個世界的信仰往往是有目的產生的,信徒祈願得到某種力量或未來,以此為出發點,產生對某位神明的虔誠信仰。

區分信仰的不同,這正是神名和教典存在的意義。

因此,所有教派的教條經典,都有明確的核心力量,以及特色,由此能夠輕易劃分中神名的陣營。

也理所當然的,神職越多、神職涵蓋麵越寬泛的神明,也越容易得到潛在信徒的信仰,進而建立起穩定的信仰通路。

信仰之力很強大。

雖然它來源於比沙礫塵埃更多的凡世生命,並且不像魔力和鬥氣那樣看得見摸得著,有實際意義。

但毫無疑問,連生命層次遠在凡人之上的神明都要搶奪,並且為此不惜發動神戰,導致諸神隕落的力量,沒有人能夠否認它的強大。

信仰之力是神力的基石。

但是,信仰之力隻有神明才能利用。

沒有明確神職,沒有廣為人知的神名,沒有用於傳教布道、供信徒念誦的教典經義,也沒有能夠將信仰之力轉化為神力的神格,信仰之力對凡人毫無異義,不值一錢。

林安當然是凡人。

盡管法術和神術都是超凡力量的顯現,但掌握這兩種力量的林安,生命層次仍停留在凡世階段。

如果在自然女神輝煌的那個年代,如林安這樣的黎明神使,也隻是一個強大的神職者,隻有靠自然女神的青睞,賜予她成為神明的基礎神力,才有可能成為神明。

問題是,自然女神已經隕落了。

在這個時代,隻有極少一小撮人還記得自然女神的存在,更別提有自然女神的教義經典流傳下來。

林安當然知道自然女神教義,不過她從沒傳過道,也並不信仰自然女神。

黎明神使是自然女神的神職者,但林安不是。

於是,事情在這個核心問題上產生了分歧。

這些人所信仰的是誰?

這些信仰之力屬於誰?

林安看向了廣場。

她看向了在這片橡樹樹蔭籠罩下的、那些跪伏在地的人們——

她聆聽那些低低的、細碎的祈語。

有人虔誠膜拜的是賜予他們神恩的對象,有人將大公夫人身後出現那個巨大的女神虛像作為祈禱目標,有的將伊麗莎白公主當成了神恩的賜予者,甚至有的認為這是某個神明從天上降下的力量……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