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中國台灣地區科普教育服務產業化之新契機(1 / 2)

王仲淳 劉宗平 吳誌榮

(元智大學科學教育研究中心)

摘要:人類的文明與生活形態,完全依賴著科技的創新與發展,一般學校科學教育的規劃,除了教導學生固有的基本知識與科學新知之外,隻重視資優與科學競賽金牌,卻不重視全民科學素養,學校教學隻重練習與測驗,完全違背科學教育精神。科學教育產業在相當層麵上,可以填補目前基礎科學教育較缺乏實作活動的不足,可以形塑出科普教育服務的新興產業。本文中提出中國台灣地區科普教育的現狀與本研究團隊在台灣地區推動科普教育的發展的成果,亦可借此模式,尋找出適合中國內地科普教育產業發展的新模式。

關鍵詞:科普教育科學營隊教育產業

引言

根據日內瓦WTO統計和信息係統局按服務的部門來劃分,全世界的服務業分為12大類,143個服務項目,教育服務業即為其中的第五類。教育產業起源於知識的增值(唐中海,1999),故教育產業應是知識時代的特有產物。在英國,教育產業依舊是政策中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教育也變成一個大的商機,在幾乎每個產業和商業中扮演主要的角色。英國供應各種教育服務和設備,從小孩子的學習軟件到外國銀行經理人甚至是政府官員的專業開發課程。英國國際教育當中最廣為人知的是英國大專院校吸引國際學生的成功。今天,英國120所大學及450所學院中有大約32.5萬名的國際學生,每年對英國經濟貢獻45億英鎊。

一、中國台灣地區科普教育相關產業報道

以服務業的觀點來看,科普教育對於中小學生的需求,有機會成為服務業裏的新興產業,主要著眼於近兩世紀以來,人類的文明與生活形態,完全依賴著科技的創新與發展,一般學校科學教育的規劃,除了教導學生固有的基本知識與科學新知之外,隻重視資優與科學競賽金牌,卻不重視全民科學素養,學校教學隻重練習與測驗,完全違背科學教育精神。科學教育的方向扭曲,隻重資優、不重全民科學素養,課程大綱相當簡化,學生都在做測驗題,反複練習,但科學教育應該重視的是:學(習)、思(考)、驗(證),但現在的科學教育缺乏驗證精神,沒有實驗課程,隻為應付考試,很難引導學子養成樂於探索的風氣,鼓勵創新的思維與方法,元智大學科教中心與兒童科學社共同提倡的科普活動,表麵看似科學議題成果的研習活動,但實質上所扮演的,就是提供小學生實際參與及了解科學探索流程的教育,在相當層麵上,也填補目前基礎科學教育較缺乏實作活動的不足,這種科普教育的推廣模式,成功地形塑出科普教育服務的新興產業。

中國台灣地區小學生目前每年約有200萬人就學,平均每20位學生就有1位曾經參與過元智大學科教中心與兒童科學社所提供的科普教育服務。台灣島正推廣成為科技島,應引導更多的學生,在就學期間參與科普活動,以期在目前仍以填鴨教育為主體的教育環境下,補充一點實作的科學教育。

中國台灣地區也正處於勞動產業密集轉型成知識經濟的時期,人們所擁有的科技力必須大幅提升,科普活動的受教機會,必須盡早提供給學生。常常聽到中國台灣地區學生團隊到祖國內地、國外參加科學競賽擁有亮麗的佳績,或是留學生成績名列前茅。但矛盾的是,為何中國台灣地區的科技力卻仍在開發中掙紮;多數的科技產品無法自行研製,而需仰賴進口;產業老板仍在尋求向勞力廉價的地區轉進;本土勞工生產力的轉型如此掙紮,而難以接受新技藝。這種種現象,均追根於中國台灣地區的科學教育形態,限定了人的創新思維與求新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