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學科特點、部隊需求和未來戰爭的需要,我們對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進行了認真的思考,一致認為,我院的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應滿足軍事氣象信息化建設的需求,培養具有大學本科和工程師素質,具備電子信息係統及設備的研究、設計、保障和技術管理能力的軍隊專業技術軍官。通過院校的學習,使得他們打牢軍事、科學、文化和專業基礎,具備戰略眼光、科學思維方法、電子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和外語應用能力等綜合素質,畢業後通過短期或無需學習,就能勝任部隊任職崗位。
這個培養目標概括了人才的知識結構和應用能力要求,體現了我院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的培養目標應落實在解決軍事氣象領域信息處理和裝備應用、管理和維護等問題上。在教學理念上,應由理論型教育轉向應用型教育,突出軍事氣象領域的應用特色,專業口徑寬,課程設置厚,注重主流技術,加大實踐課程比例;麵向未來戰場,貼近部隊需求,打破關門辦學,強化綜合化、野戰化、實戰化的能力培養,提高學員的應用能力。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改革考核方式,采取網絡標準化考試、現場操作考試、上機操作考試、撰寫小論文、課程答辯等方式,促進並牽引教學改革,全麵提高學員的實際能力和教學質量。
三、突出崗位特色、完善培養方案
人才培養方案是院校開展教學工作的綱領性文件,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也是實施教學時間全過程的依據。我們在深入分析學科專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就培養目標和教學理念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和重新定位,最終形成了軍事氣象信息工程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新的人才培養方案由通識教育平台、專業教育平台、崗位任職基礎教育平台構成,涵蓋理論教學、實踐教學、課外教育訓練三大領域的全期教育訓練內容。通識教育平台,包括政治理論與人文社科、軍事基礎、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公共工具(英語、信息科技)等課程模塊;專業教育平台,由學科基礎、專業基礎和專業方向三個層次課程模塊組成;崗位任職基礎教育平台,主要安排專業業務方麵的綜合訓練、適應第一任職崗位要求的強化訓練和畢業教育等。
1.在通識教育上,加強軍人素質要求
拓寬通識教育平台,與地方高等院校區別的是:在政治理論與人文社會科學模塊、自然科學模塊、公共工具模塊上,依據對軍人素質的要求,增加軍事基礎模塊。為了培養學員的戰略眼光,開設了世界重要戰略地區分析、非戰爭行動、軍兵種知識等相關課程。為了培養學員的基層管理能力,開設了軍隊基層領導能力與培養等課程。為了培養學員的軍事素質,開設了輕武器射擊(手槍)、軍事理論概要、軍事地形學、信息戰概論等課程。除了課堂的理論教學,還加大室外教學訓練力度,安排學員的入學入伍教育訓練、日常養成訓練、暑期下部隊當兵訓練等內容。訓練他們的思維能力、實踐能力、表達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和獲取知識的能力,培養軍人氣質和素質。
2.在專業教育上,突出軍事氣象應用特色
在全麵梳理學科特點及其在軍事氣象學科群中的地位的基礎上,明確學科的主要研究對象、服務對象和關聯學科,從橫向和縱向兩個方麵正確理解和把握專業教育定位。調整課程設置,設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和崗位教育課程。在專業基礎課程中增加普通氣象學、大氣探測學、大氣環境科學概論,在專業方向課程中增加軍事氣象學、GPS氣象學,在崗位教育課程中增加軍事氣象保障。
3.教學貼近部隊,課堂對接戰場,讓課堂教學與部隊訓練與實戰接軌
建立專業教員赴部隊代職製度,定期選派骨幹教員到作戰部隊代職。幾年來,共選派了十多名專業課教員奔赴一線作戰部隊進行為期半年或一年的代職鍛煉。在代職過程中,教員們通過執勤領班、參加綜合演習、舉辦新技術講座、與官兵座談交流等形式,深化了對我軍信息化建設的全麵認識,現場檢驗教學成果,研究解決現實問題,把部隊訓練成果直接融入教學,使院校教學更加適應作戰部隊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