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乃反言之乎。佛氏唯視理在天地萬物。故一切置之度外。早知吾心即理。則自不至為無星之秤。無界之尺矣。
先生欲辨儒釋。而視理與佛氏同。徒以聞見訓詁與之爭勝。豈可得乎。陽明於虛靈知覺中辨出天理。此正儒釋界限。而以禪宗歸之。不幾為佛氏所笑乎。陽明固未嚐不窮理。第其窮在源頭。不向支流摸索耳。至於斂目反觀血氣凝聚。此是先生以意測之。與陽明無與也。聖門以盡性為教。而辨性近習遠上智下愚不移之異。其能盡者。民受天地之中以生。繼善成性。理之一也。其不能移者。智愚上下之間。氣質稟賦不齊。形生知發。善惡萬類。分之殊也。是故善反其殊。以複乎初。係於習。馴而習之則變。
變而不已則化。氣質變化。乃人欲消息。久之無欲而一。
斯靜虛動直。而天命之性全盡。乃今之為道者。祖真覺是性。見解為病。禪詮日析。自謂至精至妙。藉言致知。而文以窮理窮此。盡性盡此。至命至此。豻侗之說。高標之為聖學的傳。而冒當乎精一一貫。聞者喜其簡徑。競相崇尚附和。遂置氣質於不複論。況能進而求所由變化之功哉。諦其行。卒任氣質。而墮於智慧自便。私意自執。猶亢然直命曰道。(呂巾石類稿序。
大學明德新民。止於至善其綱。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其目。繹言之。物即中庸為物不貳體物不遺之物。天下公共之理。人所同有者。格有貫徹至極無間之謂。惟其為公共同有。故格之即格。知為人虛靈覺識之知。一己所獨得。人人所同然者。致者推究至極不遺之謂。惟其一己獨得。故致之即至。故曰致知在格物。在者。明知物之一。知格之功。相貫亦一也。惟其能推極其虛靈覺識之知。至於貫徹無間於天下公共之物。故曰物格而後知至。而後者。明心物之一。格至之驗。相因亦一也。惟其知至。乃知起於意而後誠。意發於心而後正。心主乎身而後修。則在己者。身處乎家者而後齊。家近乎國者而後治。國盡乎天下者則後平。則在人者。此為舉綱率目。由己及人。操約該博。謂之一貫。如物未格知未至。乃其資性明敏。踐履篤實。凡日用所由。恒在乎物之中。未必知能及。亦可謂與知。自此以其所知。意亦誠。心亦正。身亦修。家亦齊。國亦治。天下亦平。究竟其極。如孟子伯夷聖之清。柳下惠聖之和。特不若時中之大成。故曰道體則一。人體道則二。及其歸則一也。近有絕不聞道。隻得禪宗。指人心血氣虛處為善。靈處為知識。合名善知識。以善易良知識易知合名。以孟子良知。
即不以虛靈中識覺。推極貫徹乎物。隻斂目反觀血氣凝聚靈處。生照即識覺。即見地。即徹悟。即知至。虛中一無所有。靈中知識一無所用。凡生知學知默識聞知見知一無所為。又見格物二語。為大學首言不可置。乃以格去物欲即物格。全此虛靈即知至。凡中庸為物不貳。生物不測。
體物不遺。物之終始。不誠無物。皆不相蒙。悉以外物名之。不俟工夫階級。謂萬物盡屏。心知炯然。既得一。萬事畢。意自誠。心自正。身自修。家自齊。國自治。天下自平。揆其實。乃率意即誠。任心即正。從身即修。家國天下由我操縱。即齊治平。即不齊治平。亦不必問。於虛靈中。為物欲潛滋暗長。恣肆妄行。皆直任為道。不必潛修禁止。一禁止。即遏抑。遏抑即外求。以此立門戶。聚朋徒。標之不過二語曰。心知即道。口講即學止矣。(大學定本古本石經三序)
易言窮理。分析乎理之謂。大學致心之知者在格。
萬物萬理。本於一物一理者。意相同。故舉以為釋。未嚐謂隨萬物而一一窮之。今觀傳注未有此語。新學惟取人心血氣中虛靈知覺者為立大。為養端倪。為體認天理。黠者又取善知識之說。合取大學致知孟子良知二語為言。其功即反目攝神至心。即知至。亦即物格。不必別言致言格。
乃以大學言格物不可背。不得已或指為格欲。為正事。為至物。格知物有本末之物。或以明知意心身家國天下之物。或以格不生不滅之物。又以先王禮樂名物典章法度為非作聖之功。增雜霸藩籬。訓詁記誦聞見。皆致格中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