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美軍說在意料之中,然而中國軍隊的這次反擊卻又超出美國人意料之外,為什麼這樣說了,美國史書評價這次戰鬥說道:
“中國軍隊指揮官似乎將在整個朝鮮的1/2的兵力投入了這次進攻,但基本上不使用炮兵,同預計的相反,坦克的數量很少,空軍也沒有參加。而且,其戰術也沒有任何變化,還是過去所采用的那種夜間進攻,即吹號打鼓,發射照明彈,步兵反複實施人海突擊,小部隊從間隙進行滲透。”
“天一亮就脫離接觸,進行偽裝,並且利用天然的和人工的遮蔽物回避我炮兵的射擊,這一點都同以前一樣。”
原來隻考慮到中朝軍隊會增強空軍,集中坦克和炮兵發動決定性的攻勢,但中朝軍隊準備了兩個月的攻勢,出乎所料並沒有太大的變化。美軍認為這是中國軍隊戰鬥力的極限。美國軍事學家據此又出了新的論斷:即雖然中國軍隊能夠集中大量的人員,但武器的匱乏,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更讓美軍感到奇怪的是,蘇聯的援助並沒有明顯地增加。北朝鮮空軍的增強速度比聯合國軍的預料慢得多,中國空軍的增強也很緩慢。所以,美軍認為中朝空軍雖然時常出擊到鴨綠江畔挑起空戰,但還沒有能力飛到三八線一帶活動。(這裏補充說一句,當時斯大林為防止戰況升級,要求蘇聯的飛機要求不允許飛進三八線一帶)此外,炮兵的數量沒有增加,數量不多的坦克仍然是舊式的T—34。
美帝認為,當時蘇聯猶豫沒有進行正式大量的援助,估計出了3個歪理:
可能性一是政治上的理由,即蘇聯從其世界政策的立場出發,與其說不希望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獲得全麵勝利,掌握亞洲的主導權,不如說他更希望中國在這場戰爭中陷入疲弱狀態。
可能性二的理由,即蘇聯的國力不允許。因第二次世界大戰損失人口幾千萬,國土的主要部分已荒廢,戰後恢複還不到6年,而且麵對著北約軍隊的創建,必須加緊建設華約軍隊,所以沒有能力抽調兵力加強遠東地區。這一點同戰爭開始後還極力壓縮北朝鮮軍隊要求的看法是一致的。
可能性三是技術上的理由,即在蘇聯技術發展的現階段,援助武器是無效的。米格—15殲擊機速度快,但轉彎性能差,續航距離短,不能同佩刀式戰鬥機進行對抗;而且T—34型坦克也過於陳舊,不是巴頓式坦克和潘興式坦克的對手。此外,雖然提供了炮兵,但由於聯合國空軍掌握了製空權,其機動性和彈藥補給也有問題,在朝鮮的運動戰中不能有效地使用。這種看法就是,當時的蘇聯,即使援助中國,也沒有援助的技術手段。
當然,從事後的解密來看美帝的這些猜測都是錯的,卻是有點小人之心了(美帝當時偏激而變態,認為蘇聯總是有吞並世界的野心,這種說法對中國和蘇聯極不公平)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總而言之美國沒有發現蘇聯出兵的征兆。這樣美帝惶惶不安的心又放回肚子裏麵去了,戰況仿佛又有利於第8集團軍了,這微妙地變化又華盛頓的政治起到了新的作用。
然而,盡管說舊態依然如故,其戰術沒有變化,但潮水般的中國大軍的來襲也沒有變,在春意正濃的朝鮮中部地區的滿山遍野裏,正反複進行著血流成河的激烈戰鬥。
4月22日日落時中國軍隊以3至4個軍的兵力驅逐臨津北岸的警戒部隊,在這天深夜徒涉過沒腰深的臨津江,在南朝鮮第1師的右翼正麵即高浪浦裏和靠近美第3師中央的麻田裏附近設置橋頭陣地,同時開始沿著漣川—議政府公路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