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角色變化
“角色”一詞源於戲劇,自1934年米德首先運用角色的概念來說明個體在社會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為後,角色的概念被廣泛應用於社會學與心理學的研究中。教師生活在錯綜複雜的社會關係中,擁有多種社會身份,也就是說,每個教師都在不同層次,不同側麵的教育生活中,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行使著不同的行為。關於教師的社會角色,教育社會學家比德爾在前人的基礎上將教師的角色界定為以下三種類型:其一,教師角色即教師行為;其二,教師角色即教師的社會地位;其三,教師角色即對教師的期望。本文所指的教師角色主要是教師的行為和對教師的期望。
一、研究性學習的開設,要求教師轉變角色
新課程改革提倡研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從廣義理解,泛指學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活動,它是一種學習的理念、策略、方法,適用於學生對所有學科的學習,以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為宗旨。研究性學習的開設,要求教師角色的轉變,即從知識的權威者到平等參與學生課題研究,從知識的傳遞者到學生學習的促進者、組織者、指導者,從僅僅關注教科書到同時關注本學科知識與實踐的聯係、本學科的前沿知識、本學科與相關學科的聯係及懂得科研,從單純的知識傳授到關心學生的終身發展等。
教師的角色的變化,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麵。
(一)學生學習的參與者
以平等的身份主動參與學生的課題研究是教師進行研究性教學工作的前提條件。作為參與者,教師的任務就是經常深入學生課題組的活動,了解學生的需求,傾聽學生的需求,拉近教師和學生的距離,讓學生認可教師為他們中的一員,願意沒有拘束地一起交談和討論,大膽地發表自己的意見。教師對課題的積極參與,師生間如果能有一種和諧融洽的關係,教師就可以隨時掌握學生的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指導。同時也正是在參與中,教師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新東西,在參與中學習,在學習中指導。
(二)學生學習的指導者
教師首先是學生學習的指導者,但在研究性教學中,教師的指導與以往學科教學中的指導有很大不同。以往指導主要是找出學生問題所在,然後通過解惑、解難,最後把學生引導到教師心目中早已有的標準答案上來。但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研究的課題各不相同,教師對學生課題最後得到的答案事先並不很明確,因此所謂的“標準答案”事實上已不複存在,將學生引導到早已有的標準答案上的指導路徑也已經失靈。那麼在研究性學習中,教師指導什麼呢?歸結起來,大約為:研究思路的指導、研究方法的指導和信息資料來源的指導。這種指導要求教師一方麵能抓住學生思想的火花,送風吹氧,讓它能燃燒起來,另一方麵則是運用教師的知識積澱、經驗和智慧,給學生一種點撥和啟發,即所謂的“點到為止”,將思考和想象的空間留給學生。
(三)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和促進者
研究性學習中學生的活動是分散的、自主管理的。由於學生自控能力的差異會導致各組活動的管理組織和活動質量有較大的不同,由於各組工作側重點的不同而會出現了不同的困難、問題和經驗,在小組研究中學生還會各種發生意見分歧和情緒波動,如此等等,需要在教師指導學生的同時,還要做好學生學習的組織協調工作。具體來說,如創設輕鬆和諧的活動環境,及時組織課題組之間的彙報和交流,一旦發現課題組活動質量有問題要找學生談話,教育學生相互尊重和相互欣賞,幫助學生克服困難、樹立信心、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持之以恒的積極性等。
(四)共同指導學生學習的合作者
研究性學習的出現,使教師已不能單獨地駕馭對學生在知識、方法、技術方麵的所有指導工作,因此教師要保持他的競爭力,就必須與自己的同事合作工作。當教師以指導小組一員的身份參與對學生的指導工作時,需要他能夠既展示自己的才華,又虛心地學習其他老師的優點和長處,學會欣賞其他老師並與其通力合作。就像一位教師所介紹的那樣:“學生開題報告取得圓滿成功,來自學生的精心準備和主動參與,也離不開課題組老師的通力合作。傳統的教師關係往往是文人相親,雞犬之聲相聞,老死不相往來。自視清高甚至嫉妒等。而我們課題組的老師一直渴求合作,樂於合作。研究性學習一開始,我們就進行了具體的分工。由於我們的課題涉及營養學方麵的知識較多,當學生感到迷茫時,生物老師主動承擔了這方麵的指導任務,同時還聘請醫院和衛生防疫站的專家加以指點;當學生拿了一迭統計數據不會處理時,數學老師及時加以指導;當學生撰寫開題報告有困難時,語文老師伸出了援助之手;當課題的英文概述翻譯有誤時,英文老師熱情地指點迷津,等等。我們經常在一起備課,商討實施過程中碰到的一係列問題,研究下一步工作,真正理解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真諦,感受到了文人相親、愉快合作產生的魅力。”主動積極參加教師指導小組的工作,是研究性學習中教師的主要活動形式之一,它有助於教師提高自己的備課質量,也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流與協調。積極參加這樣的活動,是教師職業責任心和學術胸懷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