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正道| 第一周
星期一
商業精神的核心
身為一名商人,不能僅僅把“利”當作行事的唯一目的,“仁”、“義”是商業精神的核心,在商業活動中,具體反應在“智”、“勇”、“仁”、“強”四個方向。
自古以來,商人重利輕別離,經商言利是理所當然的事情,大談“仁”、“義”者常常被認為幼稚可笑。綜觀胡雪岩的商業管理智慧,我們就會發覺自己對商業精神理解的膚淺。
“智”者,知也,指的是商業經營方麵的知識和智慧。大凡能夠把商業經營到一定水準的商人,無不睿智聰慧。這其實也告訴我們,商人如果想成功就需要不斷地充電,那種靠著一腔熱血的蠻幹絕不是商業精神。
“勇”指的是經商中要有敢於決斷的魄力。經商者往往麵對各種難以預料的情況,而商機稍縱即逝,優柔寡斷者為“不勇”。胡雪岩在和洋人叫板生絲收購的貿易中,屢次遭遇險境,但是,他能夠臨危不懼,果敢決斷,這就是“勇”的表現。
“仁”指的是經商者要公平競爭,不搞欺詐。這是經商成功的根本。從短期來看,可能意味著許多損失,但是,最終會因此被社會認可。胡雪岩的胡慶餘堂藥店的成功,其最大秘訣就在於“仁”。
“強”並不意味著蠻幹硬拚,而是敢於冒險接受挑戰。商機往往蘊藏在商人們大膽的探索之中,嚐試探索的過程往往就是一次冒險行為。胡雪岩在當時經營典當行並不賺錢的情況下,進軍典當行業,並且大獲利潤,這就是敢於開創、強勢進取的商業精神。
借鑒“智”、“勇”、“仁”、“強”的商業精神,做到多學習商業知識、勇於決斷、仁義公平、強勢進取。
星期二
不招人妒是庸才
不招人妒是庸才。
與西方民族相比,中國人一向把為人低調謙虛作為一種君子之風。在行為處事上,能夠做到左右逢源、不得罪人才被認為是中庸之道。其實不然,如果是一群平庸的人在一起,大家一團和氣地相處,這並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其中有一個傑出的人,還要保持和平庸者一樣的姿態,那就是對人才的扼殺了。古人所謂的錐處囊中即為此意,傑出人才與平庸者在一起不融洽、出現矛盾是正常的。
胡雪岩經商的時代,商人無數,但是,能夠像胡雪岩這樣從一個學徒工打拚成為中國巨富的,似乎隻有他一個。這就注定了他與那個時代的其他商人相比,具有超於一般人的優秀才能,這也從一開始就注定了胡雪岩經商的過程就是被他人羨慕、妒忌,甚至仇恨的過程。正是出於這樣一個現實的背景,胡雪岩才會提出“不招人妒是庸才”的商業理念。
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招人妒忌的就一定是人才了。胡雪岩傑出的商業智慧招到同行的妒忌,這是人性自私和商業競爭的必然結果,但是,胡雪岩與那種自大狂的不同之處在於,他並不因為自己傑出的才能而不顧及他人的妒忌,而是盡可能地化解他人的妒忌,盡力避免樹敵過多的不利局麵。例如他一直倡導“有飯大家吃”的商業理念,對於那些妒忌他的同行,也是如此。這是胡雪岩對自己才能的準確定位,以及經商中始終保持冷靜而理性頭腦的體現。
今天,許多商人麵對妒忌往往無法保持公正的態度,要麼畏首畏尾,因為害怕他人妒忌而停滯不前;要麼剛愎自用,自恃所謂的才能而目空一切。這對於商人的成功是十分有害的。
麵對他人的妒忌,要樹立“不招人妒是庸才”的自信心,既不能因為他人妒忌而畏首畏尾,也不能狂妄自負。
星期三
會做事會做官
光墉“光墉”是胡雪岩的名。是生意人,隻會做事,不會做官。
世人都知道胡雪岩的成功深得左宗棠的幫助,卻很少了解胡雪岩結交左宗棠的過程是如何艱辛。胡雪岩依靠自己優秀的商業頭腦和處變不驚的能力,不僅改變了左宗棠最初對自己極其惡劣的印象,而且與之發展成為生死朋友。
胡雪岩第一次拜訪左宗棠的時候,左宗棠對他極其反感,言語很不客氣,行為傲慢,然而胡雪岩抓住左宗棠西征新疆和剿滅太平軍的洋洋自得的心理,大加稱讚左宗棠的豐功偉績,聽得左宗棠心裏非常受用,對胡雪岩的態度也慢慢緩和下來。當左宗棠誇獎胡雪岩積極籌糧為國出力時,胡雪岩卻說:“大人栽培,在下自然感激,不過,有句不識抬舉的話,好比骨鯁在喉,吐出來請大人不要動氣。我之所以報效這批米,絕不是為朝廷褒獎;光墉是生意人,隻會做事,不會做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