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未來出版之配方(1 / 2)

文/郝明義

出版的未來何在?

這是一個人人都在問的問題。要回答這個問題,其實得先問另一個問題:今天的出版問題何在?

從台灣的出版業(含上遊出版及下遊通路業者)來看,主要問題也分全球性的和在地性的。

全球性的有兩個,一是讀者在書籍之外,擁有了許多新的閱聽選擇,因而出版業者所需要因應的創作、編輯、生產的方式都需要大變化;二是在傳統的書店之外,出現了許多新的銷售通路,這使得大家過去所熟悉的種種經營模式和促銷工具都不再行得通。出版業的上下遊,都產生強烈的危機感,這就容易急於各謀生路,各行其是。而這種新的危機感所導致的各行其是,使出版業的上下遊不但無法共同解決問題,還更容易彼此傷害,進一步造成問題的惡化。於是,我們可以看到,全球許多地方都出現爆發於出版業者和通路業者之間的烽火。

而台灣,則又加上了自己的在地性問題,就是之前所說的閱讀文郝明義(1956—),台灣著名出版人,祖籍山東曲阜,生於韓國。曆任時報出版公司總經理、大塊文化創辦人暨董事長、台灣商務印書館總經理兼總編輯、“網絡與書”發行人暨董事長、財團法人台北書展基金會董事長。曾引介米蘭昆德拉、村上春樹、卡爾維諾到台灣。

化在第四道階梯上的斷層。由於這一道階梯的斷層,使得台灣的閱讀需求不但縮水,而且還分裂。一個主要隻求滿足前三道閱讀需求的出版市場,不但內容趨向單調,出版業者之間彼此廝殺激烈,並且這些單調的內容與主要訴諸於折扣的廝殺,會進一步破壞讀者想要走進書店的胃口。願意走進書店的讀者越少,爆發於出版業者和通路業者之間的烽火也就會越猛烈。於是加重了惡性循環。問題不是沒解,隻看我們要不要解。而出版的未來,就是看我們要如何麵對以上這些問題。今年五月,我應國際出版人協會(IPA)的大會之邀去演講,提出了一個解決問題的公式,或者說是配方。

這個配方裏的第一個因素,是“分享”。

如果說圖書館是透過書的借出,來進行閱讀樂趣的分享,那麼出版就是透過書的銷售(Selling),來進行知識與閱讀樂趣的分享(Sharing)。

出版業要經營得好,必須兼顧“銷售”與“分享”這兩個部分。但是出版業在20世紀最後三十年的發展,隨著產業發展的過程越來越商業化,大規模化,我們很容易越來越注重“銷售”而不是“分享”。

網絡時代來臨後,傳統的出版業者遭到許多衝擊。網絡閱讀、數字閱讀,似乎總是站在傳統出版者、書店業者的對立麵。但是如果我們靜下心來,也許可以聽到網絡時代其實在提醒我們一些新的訊息。並且,也可能是一些我們自己都忘記了的本質。以網絡書店來說,一些成功的網絡書店,不隻是他們多樣的折扣方案與便捷的服務誘人。亞馬遜書店(Amazon)的“讀者評論”(readers'review),就是他們在“銷售”之外,滿足讀者的“分享”需要,也形成他們的特色。

至於維基百科和博客之蔚為風潮,他們所立足的“分享”精神,則更不必多加贅言。所以我認為,出版業者麵對讀者擁有書籍以外的閱聽選擇、書店以外的其他購買通路,那就應該以網絡為師、為友,重新重視也珍惜這個“分享”的本質與精神。出版是透過書的銷售,來進行知識與閱讀樂趣的分享。無論如何,我們都不能忘了“知識與閱讀樂趣的分享”。

這麼說,我認為現在的重點不再是如何“開拓新的市場”(create a new market)而在於如何“創造新的閱讀需要”(create new readership)。

“創造新的閱讀需要”和“開拓新的市場”到底有什麼差異?可以說很小,也可以說是很大。由我來說,端看你在“銷售”行為中,注入了多少重視“分享”的心思。

在網絡時代,出版業者和讀者接觸的機會是很直接的。所以我們在出版的內容和形式上,是否深入而真誠地體現“分享”的精神,也很容易被別人體會到。如果出版業者覺得讀者在遠離他們,可以反求諸己的第一件事,就是先檢討自己想“分享”的東西與方法,夠不夠吸引人。

“人性”和“社群”的關鍵詞

出版業要“創造新的閱讀需要”,除了“分享”之外,還必須用上另一個利器:“人性”(human tou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