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希望做一個快樂且優秀的教師0振興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興教育的希望在教師”。教師承擔著一個家庭的希望、一個民族的希望。教師肩上的責任重大,雖然教師生存狀況與其要求極不相稱,但這並沒有降低社會對教師責任和角度的要求。“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神聖而艱辛!
正是基於對民族大義的認識,正是基於對國家興亡的關切,眾多優秀的教師懷著一顆赤子之心,用無私而偉大的愛構築起了中國教育的大廈。羅素曾說有三種原因支持著自己的生命生生不息,其一就是“對人類情不自禁的愛”!師愛如母愛般偉大,又勝似母愛般無私。它是一種對人類的悲憫之情,是一種生命之間的惺惺相惜,更是一種生命演化、社會進步的持久源動力!
但是,理想與現實是有差距的。理想之為理想而不是現實,就在於完美的設計與和諧的境界,它是一種應然狀態。有些人因為現實中的種種不足和缺憾,對教育喪失信心,自覺放棄對教育理想的追求,在自己的教育信念上讓現實完全占據,從而每天在怨恨中痛苦地過著單調重複的生活。
其實,要想避免“教一年,重複N年”的職業倦怠,要想過一種幸福而完整的教育生活,我們就要創造性地生活。重複是生命的規律,而簡單的重複則是對生命的褻瀆!我當然理解教育的特殊性,理解對老師的特別要求,也理解老師的倦怠對社會的危險(這種危險因為會傳染,所以比其他職業更具隱秘性和危害性)。說到底區別隻在一字之差——職業與事業,雖隻差一字,卻是兩種生活觀和人生觀:一種被動地接受、按別人提供的藍圖建築別人作品的活動;而另一種則是主動、積極參與生活設計和創造的過程。反思,是二者的分水嶺。如果我們隻是單調地應付著工作,當生命不再年輕、當激情不再湧動、當成功遙遙無期時,想說堅持真的不容易,至於“人生精神的追求,自我價值的創造,職業生活的幸福,生命質量的提升”等等更無從談起。回首生命,怎麼能不生遺憾和懊惱!
說到底,反思是對自己生命的負責!李鎮西、竇桂梅老師在談及自己成長時,都十分重視反思和寫作的作用,認為沒有反思,沒有寫作,教一年書與教一輩子書差距不大。反思式寫作應成為教師的一個習慣,唯有這樣才能獲得教育的幸福感,才能擺脫職業的倦怠感。
一個優秀的教師,也有抱怨,也有冷眼旁觀,甚至也有絕望感,但因為堅守心中的信念,因為對民族和國家的責任感,因為人性的本能——愛,而沒有放棄對理想的追求,就是帶著鐐銬也要快樂地跳舞,而不是在悲痛中老去!他們也是民族的脊梁,成就學生也要成就自己,為國家負責,為民族負責,為無數個家庭負責,更是為自己的良知負責!
近代教育家夏丏尊先生曾說:“沒有愛就沒有教育1後來無數人不斷用行動詮釋著這句名言。在當代,霍懋征、於漪等老一輩優秀教育工作者,一生的教育智慧用一個字來概括,那就是“愛”。霍懋征一生從教近60年,從來沒有打罵過一個孩子,更沒有放棄過一個孩子,出於對孩子的熱愛,多少次轉離或者升調都被一一拒絕,一生堅守小學課堂從不厭倦。愛心也是人生存的根本動力之一,實際上,一個老師沒有愛心,他自己的生活也會黯然失色,他的生活本身就看不到陽光、看不到雨露、聽不到鳥兒的鳴叫。教育是與人打交道的行業,沒有人願意與一個經常給別人帶來痛苦的人相處,教育亦然。
商友敬老人的教學隨筆記《堅守講台》,描寫了一個老人一生的教育情緣,也用自己的人生為“堅守教育理想”作了最好的注解0堅守”,雖然聽起來很困難,好像也很悲觀,但卻有一種決心、有一種誓言的味道,然而教育的理想是不必“堅守”的,因為它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本身就是一種幸福的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那還需要表什麼決心嗎?還需要談什麼廢寢忘食嗎?還需要說什麼“堅守”嗎?“心中的‘春天’卻是任你風吹雨打、冰霜肆虐也無法消磨,隻要你有春天般的脈脈深情,有春天般的無私奉獻。”追求生命的精彩,是人生的要義所在。每天獨坐桌前,手捧書卷,少了人聲鼎沸的喧鬧,也沒有推盞換杯的暢飲,過著一種近似青燈慎行的生活。但是清新的書卷中不時引得發自內心的共鳴,當心靈敞亮起來的那一刻,說不出的快樂、理不清的激動湧動全身,好像沸騰的水,自不言而早已溢滿四周。
守著這份獨有的寧靜和淡泊,品味著芬芳滿室的清茶,豈能隻有春天般的脈脈深情,還應有炎炎夏日的火熱之情、綿綿秋雨中的溫和柔情、冬日裏挺拔、肅立、曠達之情。
麵對那一個個充滿活力、不斷變化、悄然成長的生命,我們不應該擁有更多的激情嗎?作為見證人的我們,目睹了那些青春少年已從稚嫩走向成熟,我們能不心潮澎湃嗎?
是春風,就要吹綠大地;是春雨,就要潤澤萬物。堅守心中的教育理想,堅守心中的“春天”,讓別人因為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也讓自己的微薄之力能為祖國美好的明天作出一份應有的貢獻!(李鑫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