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1 / 3)

適時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種投入少、效益大的教育策略,值得大力提倡。

——鈴木鎮一

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鈴木鎮一認為:教育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一種終身教育的思想,是對孩子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很重要的方麵。道德必須求其能夠見諸踐履,意識必須求其能夠化為行動。知識傳遞的過程也應該是習慣培養的過程,習慣的培養也就是要在孩子身上形成種種既以優良傳統為基礎又能適應當代和未來社會的相對穩定的行為方式。

常聽一些家長談起自己的孩子已經上小學高年級甚至已經上初中了,還要家長幫助洗臉、洗腳、疊被子等。這除了說明孩子的自理能力差外,還說明家長的教育方法是欠妥當的。從孩子兩歲時就應注意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要求他起床後先把被子疊好,放學後把書包放好,飯前便後要洗手,要按時睡覺、按時起床,等等,從具體的小事培養孩子有條不紊、有始有終地做事情。當然,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並不是輕而易舉的事,家長要有耐心,要有“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

生活習慣養成了,學習習慣也會自然而然地培養起來。一般情況下,學習習慣不良的孩子,其日常生活也往往雜亂無章。如果隻注重學習而忽視了生活習慣的培養,猶如一條腿走路,是長不了的。隻有培養生活習慣和培養學習習慣雙管齊下,才能明顯見效。一旦形成了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好的學習習慣也就容易克服了。即使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如果生活習慣較差,最終成績也可能大幅度下降,甚至變為差等生。

鈴木鎮一要求家長們: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家長要處處以身作則,因為成年人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

例如,你要求孩子每天起床疊被子,那你首先要每天及時把被子疊好;讓孩子隨時擺放好物品,你首先要有個有條不紊的習慣;要促進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自己當然要率先勤奮學習。

必須明確,僅僅掏錢把孩子送進學校或請家庭教師,是遠遠不夠的。父母平時的良好習慣,也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會慢慢養成自覺主動、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使學習成績的提高有了保證。

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自然需要成人的指導和幫助,需要自己付出一定的努力,但同改正不良習慣相比,還是容易得多。行為習慣一旦形成,它就要支配人的行為過程,影響人的精神麵貌,要想改變它是非常困難的。當然,不良習慣是可以改變的,但需要付出很大代價,要花費家長、教師巨大的精力。因此,應當及時發現和改正孩子的壞習慣。

適時培養孩子良好行為習慣是一種投入少、效益大的教育策略,值得大力提倡。因為,一旦孩子們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必將受益終生,必能促進他未來的生活美滿,事業成功。

——鈴木鎮一

讓孩子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鈴木鎮一指出:在孩子的生活習慣、衛生習慣、學習習慣、舉止言談習慣等習慣中,學習習慣是最為重要的,因為人的一生中,無論工作還是生活都離不開學習。隻有熱愛學習、善於學習的人,生命才能放出異彩,才能在事業上不斷獲得成功,才能在生活上脫離低級趣味。古今的無數事例說明,人的生命價值的體現,往往開始於學習的比賽。誰學習得好,較多地占有一些前人的智慧成果,誰就有可能使理想如願以償,因為好的學習習慣對學習成績的提高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學習習慣是一種比較鞏固的動力定型。一個孩子養成了晨讀習慣,每當早晨起床後,就會不假思索地拿起書本坐到一定位置上朗讀起來。

學習習慣有好壞之分,孩子自覺地學習,及時預習、複習,上課注意力集中,筆記工整清楚,遇到問題積極思考,等等都是學習的好習慣。反之,也有種種學習的壞習慣。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如果一個孩子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個學生的學習是不可想像的,學習成績也一定不會好。著名教育家林木葉子說過:“中小學的根本任務就是培養學生學習的習慣。”作為教師和家長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抑製和消除不良的學習習慣。

心理學家小林真治調查過從小學四年級到高中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習慣,結果表明,學生隨著年齡的增長,其學習習慣的得分並不增加。據此認為,學習習慣在小學低年級就形成了,以後如果不給予特別的教育,形成的習慣難有多大改進。那種認為樹大自然直的觀點是不可取的。一棵帶有枝枝杈杈又彎彎曲曲的小樹,長大能直嗎?因此,盡早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非常重要的。孩子年齡越小,越容易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形成的良好習慣也越容易鞏固住。不良的學習習慣發現得越早,也越容易糾正。

孩子的不良習慣積累越多越不容易建立良好的習慣,因為任何習慣都是比較牢固的暫時神經聯係,要想改變它,必須做出巨大的努力,花費很大的氣力。例如,有的孩子形成上課不集中注意聽講的壞習慣,即使在教師的教誨下有了改正的決心,有時好了幾天卻又犯了。犯了又改,改了又犯,這需要長期的意誌鍛煉,有時是非常痛苦的。所以,那種認為小學低年級要讓孩子放縱一些,到了高年級再來培養孩子學習習慣的做法是不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