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受不了剛才的場麵,就問道士那是什麼東西,道士愣了愣:“其實真正下這麼大的陵墓在我的記憶力裏還是第一次,那是什麼東西我真的不知道,”我看道士不老實也不再問他,而是他皮帶裏感覺比以前鼓起來很多,不知道裏麵放了什麼東西,難道這孫子在我們遇難那會自己出去打野食了?
我們幾個坐下來吃了點東西,然後看著對麵銅人還拉著鐵鏈一動不動,似乎我想起來什麼,難道有人把這女人送進來還有人能把他們送出去,也許這不是死地,而是有些未知的東西我們不熟悉罷了。
二胖子坐在門的左邊處,然後一動不動的看著地麵上插著的那把鑰匙,我在他眼裏看出心疼的味道,想想也是那麼舍不得,還好他搞了一顆什麼珠子,得不償失。
突然二胖子哎呦一聲:“草,什麼東西擱到老子屁股了。”我們湊過去一看二胖子屁股上一隻骷髏手臂抓著二胖子的屁股。
大家趕快去拉住二胖子,可那手臂居然沒反應,這才發現是二胖子一屁股坐到這骨架上了,我們很奇怪然後拉起二胖子坐住的胳膊,居然在下麵挖出一具屍體,隻是這屍體居然有十二根手指頭,而屍體下方居然有一本書,一本金字大書,上麵寫著,瑩陵墓誌。
墓誌顧名思義,指放在墓裏的刻有死者生平事跡的石刻。墓誌分上下兩層,上層稱為“蓋”,下層稱為“底”,底部刻有墓誌銘,蓋上刻有標題。墓誌
始於三國時期魏王曹操提倡儉樸、薄葬,禁止樹碑為個人立傳,一般的士大夫階層遂將死者的生平及歌頌文辭鐫刻於一較小的石麵上,此石置棺內隨葬,後經出土,稱為墓誌。有的文辭用韻語結尾的稱“銘”,也稱“墓誌銘”。墓誌的書法往往能體現當時的書法水平,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我們都知道墓誌是雕刻或者用墓碑撰寫的,一般的墓誌都是寫的主人一些好的東西,基本上這東西對於盜墓人的作用隻有一個,那就是知道這墓主人是誰,財富有多少。
可是這墓誌居然是一個小冊子,這小冊子一看就是用紙做的,雖然紙上有點點油跡,可是還是可以看的出這和一般的墓誌有很大區別。
我打開冊子觀看起來,這些句子很繞嘴,已經記得不是很清楚了,隻是上麵記錄著一些事情,主要是這樣的,雍正即位以後,以胤禩親王為首的八王派見大勢已去,做了最後一次努力,聯合了當時的八位鐵帽子王,要八王議政,所謂八王議政實質上都是由極少數的幾個皇親貴胄共同協議一些軍國大事包括推舉皇位(汗位)的繼承人。所以在元朝初期和清朝前期,按照當時的“憲法”,皇帝(大汗)是沒有獨斷專行的傳位權利的,即使指定了繼承人也要經過議會的選舉才能成為合法的統治者。最終八王議政因為雍正的十三弟極力支持雍正,以失敗告終,八王胤禩知道自己活不了太久,就開始造陵墓,陵墓一開始找的位置是風水寶地,胤禩偷偷的建造墓室為了掩人耳目,串通手下在圍場造成了幾次大的災禍,並且明目張膽的開始伐木造山。之後下場悲慘的八王爺串通了一位昆侖山的道長,這位道長在京城大大的有名,雍正把這位道長請到了皇宮之內開始為自己煉丹求長生,而這位道長推算出胤禩親王等人下場悲慘不會被列入祖宗陵墓,八王爺就把自己的風水寶地的陵墓建造成了凶地,這凶地,斷絕宗親,天地變換,等等。
我看著這墓誌繼續翻了下去,二胖子叼了一根煙過來,我正看的出身一抬頭一下撞到了他手臂,手上的煙頭一下掉到了這本書上,然後呼啦一下書燒了起來,我感覺把書撕開,狠狠的踹了二胖子一腳,這二胖子知道自己犯了錯誤還是很吃虧的安靜的坐了下去,誰知道隻撕下來最後一頁,這最後一頁上麵居然寫著,入之必死,等等。。。自然我這些都不感興趣,唯一感興趣的是最後三個字,他媽的又是我的名字。老子的名字怎麼又出現在這了。
我看著我的名字又出現在了這裏,比上一次更是驚慌,如果第一次是偶然,那麼第二次的感覺是什麼,隻能是吃驚,搖了搖腦袋,想著那半本沒看完的墓誌,瑩陵?這是這個墓穴的名字麼,難道這裏麵真的是埋葬著雍正的八弟,在我胡思亂想的時候他們開始研究這扇門怎麼開啟。
道士又拿出上一次用的鐵鉤,這這次他把鐵鉤探進去卻怎麼也夠不到頂門石,幾個人開始研究這扇門,這門要比之前的那座門大的多,更為寬,沿著山體建造,這山體都是鐵石一樣堅硬,如果沒有鑽頭和炸藥肯定硬來是沒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