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海雯平時總是一邊開著電視,一邊做作業,還一邊在網上和同學聊天。我想關鍵是讓小孩懂得把握分寸,不要跑題太遠
海雯平時總是一邊開著電視,一邊做作業,還一邊在網上和同學聊天。我們也說過她好幾次,但她就是不聽,她說這樣也能做好作業。你還說什麼呢?我想這也能鍛煉她的“分心術”,使她同時具備多種思維。她與同學在網上聊天,可以討論一些問題,比自己冥思苦想來得更有效率。關鍵是讓小孩懂得把握分寸,不要跑題太遠。
父母的過度幹預,常令小孩反感,同時許多小孩都有叛逆心理,反而達不到效果。另外,國情不同,社會的環境相異,每個人的家庭背景不一樣,不必照搬硬套。
在國內,無論是在家裏,還是在學校,都一味地約束孩子,使其變成“聽話的乖孩子”。我並不認同這種教育方式。因為在這樣的教育下,孩子逐漸變成了聽話的“小綿羊”。這樣的孩子乖是乖了,但也變得怯懦,喪失了自己的個性。
沒有個性就沒有活力,就沒有創造力,這樣的人怎樣會成功呢?教育並不是訓練唯命是從的奴才。美國的小孩都很有個性,有主見。
海雯十一年級時考了駕照,她的同學很多都自己開車到學校去。因為到了高中,課後的活動特別多,校車沒辦法照顧到課後活動的學生,這樣隻好讓家長接送。於是我就答應買一部二手車。美國二手車便宜,幾千美元就能買一輛不錯的車。
到了高中,許多學生到了法定可以開車的年齡。各州不同,一般在16歲到17歲,學校有時也會開辦駕駛輔導課。像馬裏蘭州對青少年開車要求要比成年人嚴格,學生必須先考筆試,也就是考交通規則。筆試通過拿到駕駛學習證,可以在有3年以上駕齡的成年人指導下學車。還要到駕駛學校學習40個小時的安全理論和實際練習,然後才能到交通局參加路試,路試通過,才能拿到駕照。在這裏考路試也很有意思,今天沒考過,明天還可以來考,因為可能是你緊張,沒有發揮好。但明天還沒有考過,對不起,可能就是你的駕駛技能有問題,回家再去練習吧,要等一個星期後才能再考。
考過了駕照,小孩是如虎添翼,同學聚會、外出吃飯也就明顯增多,不過交通局對青少年開車還有附加規定,18歲前晚上12點到淩晨5點沒有成年人坐在旁邊不可以開車。而保險公司也對未成年駕駛者收取高額的保費。
我剛到美國時花了600美元買了一部二手車,開了快兩年。我們去買車,海雯看中了一部馬自達小型車,兩門、六缸、自動窗、自動門鎖、有天窗,像跑車,她覺得酷。買回車後先要上保險,舊車一般保第三者就可以了。
我建議海雯與她母親的小豐田車換著開,因為那部車是去年的新車,保險買的是全保(不論什麼事故,不管誰的錯,保險公司都得全賠)。海雯不樂意,她還是喜歡這部舊車,因為車型酷。
海雯自己有了汽車,當然活動就更多了,免不了有時晚點回家,這讓我們十分擔心。她自己開車上學,校內外有什麼活動就可以自由多了,用不著趕學校的校車,也不要家長接送了。但也有不好的時候。
一天周末,她到同學家聚會,到晚上12點多還不回家,打她手機是關機,我們都急死了,她到了半夜一點才開車回來。我隻是說她應該體會做父母的感受,她沒有吭聲,我們也沒有什麼好追究的,隻是希望這種事不要再發生。或許正是這種原因,她一直堅持要上外州的大學。我想許多青年人都會有這樣的願望,擁有自己更加自由的天地。
自由與約束,兩者很難把握。但培養一個好孩子,兩者都是絕對重要的,而且要取得平衡。
孩子都希望自己能自由,兩歲的孩子是這樣,16歲的孩子也是這樣。但我們容易忘記的是,他們同樣希望我們約束他們。因為他們依然處在發展的不成熟階段,有時他們需要你做出非常清楚地限定和約束。如果你沒有界限地讓孩子自作主張,這對他們沒有任何好處,而且會妨礙他們發展。
美國小孩的自由程度是非常高的,美國公立學校一般沒有校服,學生著裝也比較自由。私立學校和教會學校常會有校服,因為這些學校不是政府出資辦的學校,也就有自己的約束,學校可以有宗教儀式,對學生的服裝、發式做一定的規定。
在公立學校,許多人用美國憲法的言論自由權來解釋學生的自由表達方式,包括言論、藝術、服飾,隻要不是色情淫穢、暴力、種族仇恨或損害他人權利的,校方都不會去幹預,任其自由。
所以,在公立學校,你會見到有些學生長發、紅發、綠發,腦子不一定有非凡的智商,但卻染出霓虹色彩的光芒,也沒人幹涉。還有些青少年在耳朵之外的身體其他許多部位都穿孔,套上鼻環、嘴環,或是到處打上真真假假刺青的烙印。我在海雯學校就看到幾個學生的頭發染成綠色紫色。我想大概是每個人都想受人關注,有些人無法像球星影星那樣大紅大紫,就隻好讓自己的頭發和服飾與眾不同以引人關注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