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文化分析的新視野:《資本主義文化矛盾》
當今美國,其各個部門都是建築在有效經營基礎之上
的。在
這樣一種社會結構中,個人必然被當做“物”,而不是人來對待,成為最大限度謀求利潤的
工具。這導致了對文化的否定和排斥,導致了文化價值的分裂,最後會導致文化危機乃至社
會危機。處在後工業社會,自然和機器都已經隱入人類生存的大背景,社會麵臨的首要問題
是人與人、人與自我的問題。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又曆經社會主義、自由主義和新保守主義
三大現代思潮的衝擊影響,貝爾在此基礎上形成了一種“組合型”的思想結構,如他自己所
說,他“在經濟領域是社會主義者,在政治上是自由主義者,而在文化方麵是保守主義者”
。
“組合型”思想“圖畫人”觀念
丹尼爾·貝爾於1919年生於美國,是當代美國重要的學者與思想家。他在戰後西方的社會學
、未來學與發達資本主義研究諸領域據有領先地位。20世紀50年代以來,貝爾一直在哥倫比
亞大學
(1952~1969)和哈佛大學(1969年至今)擔任社會學教授,參與創辦了在美國社會科學界聲
譽遐邇的刊物《公眾利益》。1971年發表《今日資本主義》,1972年全美知識精英普測時,
他曾以最高票名列20位影響最大的著名學者之首。1976年著作《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近年
來,他作為美國藝術與科學院“2000年委員會”主席,批判社會學和文化保守主義思潮的代
表人物,在歐美思想界聲望益高,頗具影響。1976年發表的《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一書主要
提出了“圖畫人文化觀”,論述了資本主義的文化矛盾,講解了資本主義文化的曆程及文化
的宗教功能等方麵的內容。
文化分析科學工具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中的“圖畫人”意為“像畫家那樣的人”即人是製造象征符號的動物
。“圖畫人”概念明顯地反映了本書人文主義的傾向,即注重人在改造世界和創造曆史過程
中主體作用,或者說反實證主義或反惟科學論的傾向,這種人文傾向也反映在他對文化的具
體界定上。
書中說,文化的主要功能
是給人類世界提供一種合理化的道德,提供一種使人類願意生存下來的目的感和意義感;文
化是一種將人們團結起來或凝聚起來的道德紐帶。
然而,文化必須超越現在,這才有借助於一套象征符號提供具有凝聚力的“生存的意義感”
,宗教在文化概念中占據著主體地位。宗教即是對人的超越性的意識,是尋找一種生存的“
一般秩序”,它以一種超越的意義將自我與他人、自我與世界關聯起來,將苦難和死亡等生
存問題升華為神聖的象征禮儀和意象,並通過傳統而維持道德意義的連續性。因此,文化象
征和意義的主要來源就是宗教。
這本書認為,在上述文化概念中他撇開了認知模式、哲學和科學問題,而這些內容當然也屬
於文化的領域。但是很明顯,即使包括哲學、科學等內容在內,這本書中的文化概念仍隻屬
於由文字來表現的人文學者的“小文化”範疇,更何況其主體是宗教、道德、文藝,因而隻
屬於
克羅伯等人類學家的文化概念中的“價值內核”,而多少撇開了行為規範生活方式等內容。
這部書指出,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一經人們創造,就永遠成了道德傳統的一部分,並獲
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