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國外教育技術的發展曆史
一、媒體教學技術——從直觀教學到視聽傳播
教育技術起源於西方國家,它從誕生至今已有近百年的曆史。教育技術的產生與發展和媒體與媒體傳播技術的發展是分不開的。
(一)直觀教學
三百多年前,捷克教育學家誇美紐斯提出了直觀教學觀點,為教育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成為近代資產階級教育理論的奠基人。
直觀教學是通過運用真實事物標本、模型、圖片等為載體傳遞教育信息,進行具體的教學活動。它強調教室要布滿圖畫,書本要配有插圖,直觀教具要呈現在學生麵前合理的距離內,讓學生先看到整體,然後再分辨各個部分,並且要設法引起和保持學生的注意。直觀教學的實質是一種傳授觀察經驗的直觀技術。
(二)視聽教學
20世紀20年代末,有聲電影及廣播錄音技術的發展及其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原有的視覺教學概念不能涵蓋當時的教學實踐,視覺教學便發展為視聽教學。
視聽教學對學校教育的大規模影響形成於20世紀20年代。它首先是與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科學技術,尤其是電子技術的發展密不可分的。技術的進步使得一批新的傳播媒體,如幻燈、投影、電影、錄音、廣播、電視等相繼問世,人類社會傳播信息的渠道由此大為拓寬,這在客觀上為視聽教學提供了必備的物質條件。1943年,美國國會圖書館首次使用了“媒體”這一概念,它指的就是傳播信息的上述各種視聽設備。
視聽教學迅速發展的第二個原因是教育開始受到當時工業化大生產方式的影響。產業革命對受過初等教育的廉價勞動力的急劇需求使得原有的學校遠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而創辦新的學校又受師資、設備等限製,因此權宜的解決辦法就是擴大班級規模,例如在蘭卡斯特的“導生製”班級裏學生就多達五百餘人。值得一提的是,除了啟用導生外,他還廣泛地采用了新的視聽設備。與此同時,美國有的州還要求就教學器具及其有效使用情況進行報告。可以說這種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視聽教學的發展。
戴爾(E.Dale,1946)在總結視覺教學理論及視聽教學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以“經驗之塔”為核心的“教學中的視聽方法”。他依據各類媒體所提供的學習經驗的抽象程度作了係統的分類,並概括了應用的原則。這個理論成為教學媒體應用於教學過程的主要依據和指導思想。
理論要點:最底層的經驗最具體,越往上越抽象,各種教學活動可以依其經驗的具體——抽象程度,排成一個序列;教學活動應從具體經驗入手,逐步進入抽象經驗;在學校教學中使用各種媒介體,可以使教學活動更具體,也能為抽象概括創造條件;位於“塔”的中間部位的那些視聽教材和視聽經驗,比上層的言語和禮堂符號具體形象,又能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製,彌補下層各種直接經驗方式之不足。
(三)視聽傳播
20世紀50年代以後,美國的視聽教學迅速發展,其直接原因是由於前蘇聯的衛星上天,對美國震動很大,引發了對學校教育提出激烈的批評,強烈要求改革學校的課程和教學方法。在1958年通過的“國防教育法”指導下,給教育各種撥款,以保證培養出所需要的人才的質量和數量,同時亦把許多研究人員帶到教育媒體和技術領域,促進更多的教師接受新媒體,使視聽技術得到有效的應用和發展。在1955~1965年期間,語言實驗室、電視、教學機、多種媒體綜合呈現技術、計算機輔助教學先後問世,並在教學中得到應用。同時由於傳播理論的發展影響到教育領域,來自屬於視聽或不屬於視聽領域的許多資源要求統一說明,為此,試圖用一個更廣泛的術語和定義來概括這個領域。首先是美國人探討從學習理論和傳播理論的角度重新認識視聽教學的理論問題,並成立了專門的“定義與術語委員會”,目的是要定義這個領域和這個領域有關的術語。這標誌著視聽教學向視聽傳播教學的發展,也是視聽教學理論上的一個轉折點:由重點研究視聽信息的顯示轉向視聽信息的傳播設計。
視聽傳播論把對提高媒體教學效果的研究置於整個教學過程的宏觀框架中,完全改變了傳統視聽教學論對視聽媒體進行孤立研究的方向,徹底改變了傳統視聽教學的理論構架,即不再把研究的重點放在使用形象化的視聽教材作為輔助手段以提供具體的學習經驗方麵,而是放在研究完整的教學傳播過程及教學係統方麵,從一個全新的角度來認識教育技術這一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