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的使命,是啟迪人類智慧,傳播人類文明;教師的職責,是“傳道、授業、解惑”,培養人才,繼往開來。沒有教師,人類就難以生存進步;沒有教師職業,社會就難以發展繁榮。因此,教師被譽為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職業被譽為太陽底下最光輝、最高尚的職業。

語言,是人類交流思想的主要工具,是知識信息的載體之一,它對教師職業尤為重要。語言,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是接通師生心靈的橋梁,是教師完成曆史使命、履行神聖職責的重要條件和基本手段。因此,教師的語言修養直接決定著教學效果和教育質量,直接影響到教育事業的成敗。

語言,有口語和書麵語兩種表達形式。語言能力包括說的能力——口才和寫的能力——文才,二者不可偏廢。然而,中國幾千年的傳統語文教育隻重視書麵語而忽視口語,所謂“一篇文章定終身,三篇文章定天下”,口語從未列入教學內容和考試範圍,因而致使許多受教育者語言能力發展失調,口語表達能力明顯偏低。這種教育,小而言之,限製了個人才能的充分發揮;大而言之,限製了整個民族素質的提高;僅就教師職業言之,則直接影響了教學質量和教育事業的發展。一個沒有口才的教師,其教育教學效果一定是非常糟糕的。

例如,何其芳曾經這樣回憶他的兩位哲學老師:“我們那位教康德和黑格爾的教授,在國外曾獲得博士學位。他每次講課,必定從頭到尾把康德和黑格爾的著作靜心再讀一遍。然而他卻無法把他的課教得讓人可以聽懂。在課堂上他總是翻著康德和黑格爾的書,東念一段,西念一段,然後半閉著眼睛,像和尚念經似的咕嚕起來,要抵抗這種催眠術是很困難的。我們的另一位教中國哲學的教授,他的講義倒是事先寫好的。上課的時候,總是拿著稿子一句話念兩遍,要大家靜靜坐著默寫。上這樣的課實在太悶了,所以我就有計劃地缺課,準備缺到不至於被取消學籍為止。”

我們知道這兩位教授都很有學問,也不乏“師德”,講課很認真,但效果卻很差。可見,教學的成敗,並不僅僅取決於教師學問的多少,口語表達能力實在起著關鍵作用。

很多優秀教師,他們的教學之所以能夠給學生留下終生難忘的美好印象,除了豐富的知識外,純熟、優美的口語是一個重要原因。例如,上海特級教師於漪的許多學生都說:“聽於老師的課,簡直是一種藝術享受。”魏書生老師的學生也說:“魏老師每堂課都給我們打開一扇新的通向世界、通向未來的窗口。”這些評價,均可以說明教師語言的作用和魅力。

蘇霍姆林斯基在談到教師的素養時這樣指出:“教師的語言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的課堂上的腦力勞動的效率。”優秀教師語言的魅力就在於它能夠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從而激發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引起學生的注意力和求知欲。優秀的教師語言還可以使教師對學生的德育工作顯示出極大的藝術性,從而產生強大的征服力量,而不是枯燥的說教和耳提麵命。

廣義的教師語言包括四種類型:

1.以語音為信號的口語;

2.以文字為信號的書麵語;

3.態勢語(包括眼神、手勢、身姿等);

4.其他輔助語(主要指教具,包括實物、圖片、音像資料等)。

教師語言表達的幾種類型是相輔相成,經常是交叉或綜合運用。然而,唯有口語才是教師語言的主體。作為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使用最多、最便捷有效的是口語,因此我們這裏講的教師語言主要是指教師的職業口語。教師是“吃開口飯的”,要做一名合格的教師,不僅要精通書麵語,更要熟練掌握和運用口語。深入研究、探討和把握口語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地位、影響及其規律,應該是提高教師業務水平和教學質量的一條正確而又重要的途徑。

第一節教師語言概述

一、教師語言的特征

同其他行業或職業所運用的語言特點相比,教師語言有以下幾個基本特征:

(一)規範性

在學生看來,教師是知識和智慧的化身,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是可以模仿的。因此教師語言必須具有規範性,以期產生語言的正麵示範效應。教師語言的規範性主要包括兩個方麵的含義。

首先,教師必須熟練運用國家憲法規定的“全國通用的普通話”。推廣普通話是國家一項重要的語言政策。學校是推廣普通話的前沿陣地,每一位教師都應成為推廣普通話的模範。普通話必須成為教師的職業語言。如果一位教師隻會用方言土語教學,那麼即使他妙語連珠,也算不規範化語言。用方音講話不規範,用普通話語言講話,語彙、語法方麵出了問題也是不規範的。例如,一位老師指著黑板的某一地方說:“同學們,請看這個地掌兒(地方),要看清亮(清楚),不能囫圇馬約(馬馬虎虎)。”他的讀音合乎普通話語音要求,但使用了普通話裏沒有的語彙,因而就不是規範的教學語言。要用普通話教學,就要熟練掌握普通話在語音、詞彙和語法等方麵的知識和技能,要能講流暢、準確的普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