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敘述這個事情之前,我先為各位講述兩個人與靈犬之間的小故事。第一個也許諸位看官都聽說過。
這個世界上沒有多少紀念碑是為狗而設立的。但是在蘇格蘭愛丁堡的格雷弗裏爾廣場,當地居民為了紀念一隻名為巴比的獵犬,設立了一尊它的雕像。
為什麼愛丁堡的居民為一隻小狗設立塑像呢?因為這隻小狗在它有生之年,為當地居民演繹了一幕感人肺腑,催人淚下的動人故事。巴比是隻無主的小獵犬,就跟其它在街頭巷尾的流浪狗一樣,被人呼來喝去,時不時還會受到乞丐的欺辱,巴比主要的食物來源就是人們丟棄在垃圾箱中殘羹剩飯,可就是這些垃圾食品,也由於在街頭流浪的同類太多,導致競爭激烈,巴比常常都是食不果腹,所以——即使從狗的視角來看,這也絕不是個理想的生活方式。
附近村子裏有位病重的老人叫傑克,在他去世之前,傑克注意到這隻生活在最底層,命運悲慘的流浪狗,他對巴比也幫不上什麼大忙,隻是有天晚上在一家餐館請小狗吃了一頓晚飯。這頓晚飯也不是什麼美味大餐,隻是些剩餘食物,但是巴比對這頓晚飯的感激之情卻超出了任何人的想象。
不久之後,傑克去世了。當送葬者把他的棺木抬到墓地時,小獵犬巴比也緊跟著隊伍走,挖墳坑的工人要它走開,巴比卻紋絲不動。他們踢它,拿石頭砸它,要它離開。
但是不論大家怎麼攆它,巴比還是毅然堅守在那裏,不肯離去。無可奈何中,人們也隻得屈服了巴比的選擇。從那時開始,整整14年,無論是嚴冬酷暑,巴比都一直夜以繼日地蹲守在墓邊,隻有每天下午,才會跑到傑克請它吃飯的那家小餐館,試圖找到些食物。可不論找到什麼,它一定會帶回到傑克的墓邊才吃。
傑克死後的第一年冬天,巴比根本無處躲避風雪,整個身體縮成一團躲在墓碑下。第二年冬天,村民們被巴比這份知恩圖報的真摯行為所感動,為它蓋了一個小棚。就這樣芭比無怨無悔,義無反顧地為傑克守了14年的墓,巴比去世時,村民感念其情,將它葬在傑克的墓邊。這就是小獵犬巴比報答傑克“一飯之恩”的感人故事。
如果說獵犬巴比的故事讓人感動,那麼接下來這個故事在讓人感傷之餘,還帶著一絲悲壯的氣息。
八十年代初期,在距天津塘沽區不遠的郭家台,有一位被村民稱作李爺的孤寡老人不幸去世,這位老者生前是居住在村中為數不多的外姓人之一,據說他原本是國民黨第八十七軍的一名下級軍官,1949年1月14日10時,東北野戰軍發起天津戰役,至15日15時全麵占領津門,並俘獲了天津警備司令官陳長捷。天津解放後,據守塘沽的國民黨軍第17兵團及第87軍等部於1月17日乘船南逃,當時李爺知道國民黨大勢已去,不願隨軍南撤,於是偷偷帶領著幾名手下向駐紮在軍糧城的東北野戰軍49軍繳械投誠。新中國成立後,李爺被分在了新港船廠工作,一年之後,與郭家台一位姑娘喜結連理,由於女方是獨女,而李爺在津城也是孤身一人,於是夫妻二人並沒有住在單位宿舍,而是搬到了村裏與女方的父母生活在一起。李爺雖是當兵出身,為人卻極為隨和,加上他還略通一些醫術,村民們有個頭痛腦熱,發燒感冒,隻要按照他開的方子抓藥,基本都能藥到病除。可不幸的是,三年後,他妻子還未給他生下一男半女,就因突發腦溢血暴病身亡。至此後,李爺也再未續弦,一直如親兒子般侍奉著嶽父嶽母,直到二老先後故去。七十年代中期,李爺辦理了退休手續,閑賦在家的李爺除了摘花種草,更多的時間是為村中的小孩子們講故事為樂。而李爺的辭世也來的非常突然,完全讓村民們始料不及。因為就在李爺過世的前夜,他還在自家的院中為村中的一幫孩子們講述《西遊記》的故事。
李爺的喪事辦得極為隆重,由於李爺在村中人緣極好,他出殯那日,全村人都自動集合在一起,送他最後一程。
李爺的遺體火化後,村民們將他的骨灰葬在了其妻子的墓旁。可就在村民們準備離開墓地時卻發現,他飼養的那條大黃狗始終不肯離去。這條黃狗是李爺退休時從鄰村抱來的,取名“大黃”,至李爺去世時,一人一狗已然相依相伴了整整六年。李爺突然去世後,“大黃”就開始表現了極為不尋常的舉動,它不吃不喝,眼淚汪汪一直守候在李爺的靈柩前,不時還發出悲哀的叫聲,一連三日,任憑村民百般哄勸,大黃卻始終也不肯離開棺槨半步,更不吃任何人給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