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廣播劇的誕生與發展(5)(1 / 3)

在理論建設上,1987年7月20日由中國廣播劇研究會、黑龍江廣播劇研究會和北京廣播學院聯合舉辦的“廣播劇編導理論研討會”在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召開,到會有來自30個單位的40餘人,並在會上宣讀了近20篇學術論文。這次會議是自中國廣播劇研究會成立以來的一次大型綜合性的學術研討會,宣讀的論文從不同角度對廣播劇的美學、編導、音樂理論進行了較深層次的探討,為廣播劇的理論建設積累了一批成果,使廣播劇理論研究又向前跨越了一步,廣播界當時的狀況是理論落後於實踐,這次會議無疑起到了促進作用。

中央台和黑龍江台在1987年6月參加了第十屆“西柏林未來獎”廣播電視節目大獎賽。中央台選送的根據諶容小說改編的立體聲廣播劇《減去十歲》(王芝芙編導)榮獲廣播劇大獎。這是我國廣播劇第一次在世界性評獎活動中獲得的最高獎賞,它標誌著我國廣播劇的藝術水平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這次評獎有32個參賽國家提供的42個劇目參選,由18名專家組成的廣播劇評委會對《減去十歲》的評價是:“這是一出絕妙的、可愛的諷刺劇,構思新穎,富有獨創性。”“劇本出色地體現了‘西柏林未來獎’的主題:變化。它使我們看到了開放以後中國和中國人民的變化。”

中國廣播劇研究會自1988年經過機構改革後,常務工作由黑龍江省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並於同年舉行了首次“全國廣播劇創作劇目研討會”。這次研討會通過對創作劇目的聽評與剖析,探討存在的普遍性問題,從而增強創作人員的創作意識,提高創作隊伍的素質並逐步改變廣播劇以改編文學作品為主的狀況。出席這次會議的共有34家電台的43位代表。時任廣播電影電視部副部長馬慶雄出席了會議並在會上作了題為《積極發展廣播劇,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更大的影響》的講話。他說:“1.思想上要認識到廣播劇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作用,要有緊迫感。2.領導要重視。廣播、電視一起抓,廣播劇、電視劇也要一起抓。廣播劇是最有廣播特點的一種藝術品種,需要給予大力扶持。3.要有組織保證和物質保證。例如,有條件的電台可組建廣播劇部或廣播劇的專門組織。4.要爭取社會力量的支持和幫助。5.要有一個固定的並便於聽眾收聽的廣播劇播出時間。6.要加強橫向聯係,特別是同中央台的聯係,通過中央台這一窗口,向全國擴大廣播劇的影響。7.要有一個發表廣播劇的陣地。既可以發表劇本,又可加強評論和理論探討,以引起人們的注意。自己也可以利用廣播,在適當時機、適當節目中用多種形式進行宣傳。8.要定期評獎。評獎是一個研究探討的機會,同時也能起到鞭策鼓勵的作用。”與會代表認為馬副部長的意見非常中肯,指出了解決問題的途徑,表示會後要各盡所能努力貫徹,爭取本地本部門的領導重視與支持。

遵照馬副部長的指示,研究會辦公室從1988年4月開始籌辦《中國廣播劇》雜誌(季刊),在其後四年中,經黑龍江人民廣播電台、上海人民廣播電台、河南人民廣播電台、湖南人民廣播電台的努力,共出版發行了16期刊物,計140萬字。

中國廣播劇研究會先後舉辦了全國市級電台廣播劇單本劇“新八仙杯”評獎活動、“全國音響小品評獎活動”(有48部作品參賽,其中,青島台製作的《水滴》、天津台製作的《母子情》獲一等獎)。中央台和省市台也分別舉辦不同類型的評獎活動,如:中央台舉辦“西鳳杯”全國連續劇展播與評獎活動,上海台舉辦“白玉蘭杯”微型廣播劇大獎賽,四川台舉辦“四川省首屆廣播劇評獎”活動,廣東台舉辦第二屆廣播劇“珠江獎”活動,黑龍江省電台舉辦“飛龍獎”評選活動,等等。

1989年3月,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派人攜帶立體聲廣播劇《紅橄欖》參加第十一屆“柏林未來獎”的比賽;12月,文藝部派員赴日本考察;先後為新加坡、德國、挪威等國的電台提供了《紅樓夢》(12集)、《怪攤》等20部立體聲廣播劇的錄音帶和劇本,進行國際交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