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廣播劇的誕生與發展(1)(1 / 3)

學習目標:

·了解廣播劇的誕生時期及背景。

·了解廣播劇的傳播媒介及利用何種表現手段進行藝術創作。

·了解中國廣播劇的發展曆程。

廣播劇在戲劇園地上,是較為年輕的一個劇種,是無線電廣播科學技術發展的產物。

自從出生在加拿大的雷金納德·奧布裏·費辛敦在1906年12月25日通過無線電報機進行語言和音樂的廣播試驗獲得成功之後,費辛敦為世界上出現廣播電台邁出了奇跡般的第一步。爾後,曆經十幾年的時間和眾多科學家們的不懈努力,無線電科學技術開始有突飛猛進的發展,廣播技術設備日臻完善。到了20世紀初期,美、蘇、英、日等國都先後建成現代化的傳播工具——廣播電台。

廣播電台的最大特點是以電波作為媒介,以聲音作為手段,進行信息的傳播和輿論的宣傳。而廣播劇正是利用電台能傳播聲音這個有利條件,運用戲劇技巧塑造人物、描繪場景、展現劇情、揭示主題。具體來說,它是把聲音世界中的人聲、音響效果和音樂三種因素作為表現手段創造聽覺形象,並借助聽眾的想象、聯想的能力,產生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藝術效果,從而達到吸引、感染和影響聽眾,使其在藝術享受中獲得教益。這個隻能用聽覺接受的廣播劇就成為區別於其他戲劇藝術的一個獨特劇種。

廣播劇是在什麼背景下誕生和發展的,以及在中國又是如何繁衍和普及的,以下將分別進行介紹。

第一節 廣播劇誕生的背景與發展

廣播劇的誕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從廣播電台轉播歌劇和播送話劇中得到了啟發。

在1923年1月間,英國廣播公司所屬電台轉播了克伯特歌劇院演出的奧地利作曲家莫紮特的著名作品《魔笛》。這一次的文藝廣播節目很成功,在聽眾中引起強烈的反響,英國廣播電台的工作人員也為之精神振奮,以後又連續不斷地轉播了不少的歌劇。當時廣播電台的文藝節目是以音樂為主,因為音樂廣播無需改編,也無需改變演出方式就可以在劇場原封不動地播送出去。至於用普通說話方式播送的節目,隻有報告新聞和類似於“閑談”方式的對話節目。長此以往下去,廣播電台播出的節目品種將是很單調的。

1923年5月28日,英國廣播公司邀請了一些評論家到薩沃伊山的廣播電台播音室裏觀看當時尚處於幼年時期的無線電台進行一次戲劇的試播。這次播出的劇目是根據莎士比亞《第十二夜》原著改編的,刪掉了部分情節並加上了一些解說,演播時長為1小時45分鍾。就在那天晚上,一位聽眾發來了一份令人興奮的電報,向公司表示祝賀,並且預言這種試驗將獲得巨大的成功。同時這次試播也受到評論家的歡迎。它表明戲劇巨著是可以在看不見的輿論工具中有效的演播。[1]

之後,英國廣播公司負責人特邀在《第十二夜》中擔任角色的奈傑爾·波雷弗埃負責設計除音樂節目之外的具有戲劇因素的新廣播節目。他受命之後,開始試著做了一個兩小時的節目。第一部分是詩朗誦;第二部分是兩個人用風趣的、幽默的語言對話;第三部分是選擇有名的舞台劇中某一段精彩的台詞,比如簡·奧斯汀的劇作《傲慢與偏見》中的獨白;第四部分究竟該播放些什麼還遲遲定不下來。可是,離廣播僅有三天的時間了。在這關鍵的時刻,波雷弗埃碰巧同一位畢業於牛津大學的23歲的青年詩人、劇作家理查德·休斯在一個桌上吃午飯,波雷弗埃就跟這位年輕人談起設計新廣播節目的事情,並說:“廣播是一門新興的娛樂,是調劑身心的一種新的活動,必然需要新材料來充實。這種材料必須是專門為廣播而寫的,不能說是從那些已有的各種作品裏去尋找。”理查德·休斯聽了波雷弗埃的這番很有啟發的話後,心想:我要是有機會負責寫點東西該多好呀!他剛想到這裏,波雷弗埃就像是看出了理查德的心思,於是他馬上說:“唉,可惜我沒有早點兒想到叫你來寫點東西。現在我已經答應公司明天交稿,還差一部分,你就寫點兒吧!”理查德·休斯憑借年輕人的一股子衝勁兒,就答應下來了。

理查德·休斯的這一舉動可以說是很大膽的,時間很倉促,並且實際上不僅“內容”沒有確定,就連采用什麼方式也沒有想出來。於是他跟波雷弗埃研究了一會兒,認為很困難,因為廣播電台所能利用的,隻有聽眾的聽覺,換句話說,隻能用聲音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還要引起聽眾的興趣。困難的原因還在於那個時期,無聲電影比廣播的處境要好得多,雖然表麵上看,無聲電影也隻能利用觀眾的“視覺”向觀眾表達思想,正像廣播隻可以利用聽覺一樣,但在事實上,演無聲電影的小戲院差不多都配音樂,大戲院則更講究了,專門請一班人配“音響效果”,像真的聲音一樣。嚴格地講,就連無聲片上斷斷續續的字幕,也可以說是一種變相的聲音。所以說無聲電影比廣播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