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擁有健康心理,做自信女人、美麗女人——女性心理調適(6)(1 / 3)

常言道:“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千百年來,人們一直把生兒育女、傳宗接代當作人生的主要追求和美滿姻緣的重要體現。然而在現在這樣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壓力下,不孕症的患者越來越多,尤其女性,她們不僅要時刻承受來自配偶、親朋好友以及社會輿論的巨大心理壓力,而且還要忍受自責、自怨、自卑以及其他心理障礙的折磨。因此,不孕症患者的心理健康也值得我們去關注。

小王是一家公司的會計,生就的活潑樣,整天大大咧咧,一天到晚沒有看到她煩惱的時候。結婚後小兩口和和睦睦,沒有紅過臉,更沒有發生過“戰爭”。可3年過去了,想要孩子卻一直不能懷孕。這使得小王的心情逐步發生改變,話語少了、脾氣暴躁了,動不動就大發雷霆,鬧得全家不得安寧。沒有辦法,家人隻好帶她去看醫生。經過詳細檢查,醫生說她隻是內分泌失調,並沒有發現其他問題。後來又去看心理醫生,經過心理治療,沒有服多少藥物,不久小王就順利懷上了孩子,她的情緒又恢複了常態。原來,小王患的病與心理障礙有關。

不孕症是女性的常見病,盡管結局僅僅是不能生育,但其病因是相當複雜的,既可能有器質性病變,也可能是功能性障礙,更有心理方麵的原因。在相當一部分患者中,所重視的是器質性病變,輕視的是功能性疾病,忽略的是心理性障礙。

其實,心理障礙同樣可以導致不孕,同樣也是疾病,同樣需要精心治療。特別需要強調的是,心理方麵的障礙,對於患者來說,更痛苦、更麻煩、更需要盡早治療。

人們常說,心病最苦。盡管這種說法有失偏頗,但在某種程度上也不無其道理。當今,三口之家是絕大多數家庭的基本“格局”,一旦不能實現這個生育唯一孩子的目標,的確對於一個家庭來說是個“創傷”。

這種“創傷”的輕重,是因人而異的。據有關研究表明,女性不孕症心理障礙與其年齡、職業、婚齡、不孕年限、對待不孕所持的態度、性生活滿意度和文化程度等因素有關。

女性不孕症患者的心理障礙,主要體現在自卑感、心神不安、精神緊張、社交減少、對生活缺乏興趣、焦躁多怒、不願或忌諱與他人交談生育方麵的事情,這在農村文化水平偏低的不孕症患者中表現得尤為突出。當然,這與農村受傳統思想觀念影響較深,對今後的生活問題考慮較多,擔心將來失去生活保障有關;其次,與自身的應對能力、思想意識、自我調節等方麵存在“薄弱環節”也有一定的關係。

女性長期不孕、特別是經多方治療沒有效果,常常導致人際關係敏感、焦慮、抑鬱、偏執,隨著婚齡延長、年齡增大,心理上的壓力更加沉重,有的甚至存在“後繼無人”的失落感,精神壓力進一步加重,而越來越缺乏治愈的信心。

應當說明的是,女性不孕症心理狀況與精神承受力與性格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高神經質、高精神質、性格內向的患者所表現的心理壓力尤其明顯,這一部分患者所表現的症狀明顯,病程較長。

心理專家話調適

對於不孕症心理障礙患者,主要還是要靠心理治療。心理治療的方式是多方麵的,既要靠大夫,也要靠家人、自己。

1.更新生育價值觀念

對傳統的生育觀念要辯證地看待,既要看到生兒育女的長處,又不能否認生兒育女所帶來的負價值和負效應。例如,生兒育女在一定程度上會對夫妻感情的投入和交流有所影響,要付出較大的經濟代價、身體代價,同時還會減少個人在事業上的投入和獲得生活樂趣的機會等等。而另一方麵,“兩人世界”同樣也有無窮的樂趣。

2.豐富個人生活

不孕症患者可以多增加社交活動,廣交新老朋友,擴大自己的社交視野,特別是多與配偶家庭成員交往,這還可以增添夫妻間的凝聚力。另外,還可以多培養一些興趣愛好,特別是多參加一些夫妻雙方都喜歡的文體娛樂活動和社會公益活動。

如果夫妻雙方都認為很有必要的話,還可以去領養一個孩子,來圓為人父母之夢。

3.揚長避短,合理補償

不孕症患者通過在其他方麵所取得的成功來彌補不孕的缺陷是進行心理調適的又一種方法。不孕症患者可以通過對家庭的盡心盡責、對配偶的特別照顧,特別是能給家庭帶來幸福的事業上的成功,來恢複自信,減輕心理壓力。

——心靈指南——

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開。當你懷著熱切的希望想要孩子卻發現自己不能生育的時候,不要自卑,也不要狂躁。一定要保持平和的心態,很多時候不孕是由於受到心理狀態的影響。所以,一定要調整好自己的心態,保不準哪一天就會夢想成真呢!

三、脫離“丁克族”——孕前心理調適

想當母親是每一位女性內心世界所渴望的正常心理需求。但光有願望不行,除了做好必要的物質、生活準備外,在心理上也應該做好相應的準備,這種準備有時比其他準備更重要。

隨著觀念的改變,越來越多的都市男女即使結了婚,也不計劃生兒育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麵的,生活繁忙,工作壓力沉重,生兒育女需要高昂的費用,不少夫妻為了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因此而投入到了“丁克族”的行列。但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看到身邊的朋友因為有孩子而生活得其樂融融,很多“丁克族”中的女成員往往會心生動搖,開始認為生兒育女才會使“家”變得更加完整。於是,她們就可能會在“生還是不生”的困惑中舉棋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