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適心理,隻為人生更完美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是一名釣魚愛好者。一次,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魚兒在咬鉤之後,通常會因為刺痛而瘋狂地掙紮,越掙紮,魚鉤鉤得越緊,越難掙脫。就算咬鉤的魚成功逃脫,那枚魚鉤也不會從嘴裏掉出來。因此釣到嘴裏有兩個魚鉤的魚就不奇怪了。在我們嘲笑魚兒很笨、很傻的同時,阿德勒也提出了一個心理概念,這就是“吞鉤現象”。
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一些過失、錯誤、煩惱和困惑,而這些就好像人生的魚鉤,我們不小心咬上後,通常的做法是不斷地掙紮,而不是冷靜下來想辦法擺脫魚鉤。這往往使得我們更加難以擺脫這些困擾,甚至愈陷愈深,從而給我們的心理帶來傷害。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麵臨的心理障礙就像那個魚鉤,如果我們不能及時吐出,就會受到它的困擾,以致不能幸福、快樂、成功地生活。因此,當生活給我們帶來心理障礙的時候,隻有勇敢麵對,積極調適,化解心理障礙的困擾,塑造陽光心態,才能避免像魚兒一樣帶著魚鉤痛苦地生活。
心理調適,就是指個體通過不斷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來適應社會環境變化和自身發展需要的過程。掌握了心理調適的基本方法後,便能夠使人解除心理緊張,促進心理平衡,從而保持好的心情。因此,學會自我心理調適,對於每個人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古人雲:“得人心者得天下。”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心理調適,首先就是要了解自己和別人的心理。了解了自己的心理,你就是強者;了解了別人的心理,你就是智者。越是了解自己和別人的心理,你就具有越強的對周圍事物的操控力和對自己生活的把握力,成功和幸福就離你越近。
古希臘先哲很早就有“了解你自己”的啟示,這也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人是受心理支配而做出各種行為的。隻有對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有足夠的了解,才能調適好自己的心理,才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才能更好地掌握自己人生旅途的航向。
古語說:“身安不如心安,心寬強如屋寬。”人類對於健康的定義,已經不僅包括傳統的身體健康,更增加了心理健康的含義。心理的健康狀態已經成為影響身體健康、日常工作、生活和學習的重要問題。
在節奏快、壓力大的社會中,每個人都在為了生計、工作和理想而持續奔走著、匆忙著,沒有時間去審視自己的心理。當出現心理困惑或障礙時,也沒有去調適自己的心理,結果使心理狀態愈來愈差,使自己愈來愈疲憊。
雖然我們改變不了事實,但我們可以通過調適心理來達到心理平衡,使我們不受不良心理的影響。
本書從認知自我、心態調適、情緒調適、人際關係調適、職場調適、情感調適、男性心理調適和女性心理調適等方麵切入,本著“雖然不能改變節奏,但可以改變、調適心理”的理念,為處於滾滾紅塵中、充滿心理困惑的人調適好自己的心理,從而以更加從容、平和的心態去工作,去生活。
心理學是一門古老而神秘的學科,心理活動是一種複雜而隱秘的過程。我們每個人的行為都受心理支配,心理屬於我們自己,但我們卻不敢說有多了解心理。古希臘先哲很早就有“了解你自己”的啟示,這也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人是受心理支配而做出各種行為的。古人雲:“得人心者得天下。”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了自己的心理,你就是強者;了解了別人的心理,你就是智者。越是了解自己和別人的心理,你就具有越強的對周圍事物的操控力和對自己生活的把握力,成功和幸福就離你越近。
一、我是誰——自我圖式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你對自我的概念怎麼界定?你在朋友、同事和家人麵前所展示的自我與真實的你一致嗎?這些問題所涉及的都是有關“自我”的信息。可以說,自我認識就是對自身以及自身與環境關係的認識和評價,它包括自身的身體狀況、素質和能力、自己在所處環境裏扮演的角色等。
一天,我覺得自己飄飄忽忽地升到了天國裏,忽然碰見了上帝。
他問我:“你在世上生活了這麼長時間,發現什麼是最美的呢?”
“人!”我不假思索,脫口而出。
“什麼東西最醜?”
“人!”我的回答仍然幹脆利索。
“那麼,你自己呢?”上帝的目光太犀利,逼視得我張口結舌,無言以對。頓時,我覺得自己好像化作了一團迷霧。
“嗬嗬,快回去,再好好地認識一下自己吧!”他用手一點,我又忽忽悠悠地落到了地上,醒來一想,原來是一場夢!
我想著夢境裏和上帝的對話,若有所悟,不禁喃喃自問:是美是醜,你敢於睜開眼睛看自己嗎?你能看清自己的廬山真麵目嗎?
其實,人們並不能清晰地認識自己,從而常常感到茫然失措。要認識自己,首先就要勾勒出“自我圖式”,也就是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它可以影響我們對自己行為的解釋。有研究表明,它還影響我們對他人行為的解釋,正如俗話所說的:“以己之心度他人之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