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目標
1.正確看待婚姻、戀愛的差異,形成積極的婚戀觀,順利完成人生課題。
2.學會有效婚姻管理及經營方麵的技巧。
愛情是美好的,始終與愛相伴的婚姻是幸福的。古往今來無數的哲學家、文學家、藝術家都把愛情、婚姻、家庭作為他們永恒的創作主題,因為它們是人類共同的生活軌跡。美滿的婚姻給予人生無限的幸福和快樂,它滋養了雙方的人格,促發了人生的成功。然而,婚姻也會帶給人們許多的煩惱與痛苦。處在一個社會轉型、價值觀多元、婚戀觀念較傳統社會更為紛繁複雜、離婚率日漸上升的特殊曆史時期,對擇偶、婚姻和家庭這些人生的重要課題應當怎樣正確認識?本章將為您解析戀愛婚姻的差異與幸福婚姻的密碼,讓你學會愛與婚姻的經營,也可使備受婚姻問題困惑的你豁然開朗,從此不再困惑、不再痛苦,讓你未來的婚姻走向幸福的彼岸!
目標任務一積極的愛
以積極的姿態去愛,用心尋找愛的閃光點。那麼,每一天平凡的生活都因為有愛的存在變得趣味無窮。本目標任務將為你揭示有關積極的愛的相關內容。
一、案例導入
愛的語言
有一對夫婦,結婚數載,恩愛有加。男人在大學教書,閑暇時候,品茗潑墨,快意酣暢;女人相夫教子,間或與丈夫討論一些學術問題,雖然麵紅耳赤,卻也其樂融融。
男人很疼愛妻子。雖是教授,他的業餘時間卻並非全部用來鑽故紙堆。他會唱動聽的山歌,寫一筆漂亮的字,還能折好看的紙鶴,總能給妻子帶來意想不到的驚喜。有時候,他也下廚房,炒上幾個小菜,和妻子一起做飯,一起切磋手藝,將平淡而瑣碎的日子過得有滋有味。
丈夫愛抽煙,每天晚飯後,習慣手夾一根香煙,娓娓地講過去的故事,海闊天空神侃,在煙霧繚繞中展示他過人的睿智。此時妻子總是默默看著他,眼裏充滿了深情。日子像流水一樣緩緩淌過,悄無聲息。丈夫開始咳嗽,手指發黃,身體逐漸消瘦。妻子心急如焚,買魚買肉,變著法子給丈夫增加營養,但無濟於事。直到有一天她終於明白了丈夫的瘦弱是由於抽煙引起的,她陷入了沉思:直接指出丈夫的毛病,擔心倔強的丈夫自尊心受傷難以接受;婉勸他戒煙,又怕引不起丈夫的重視;最可怕的是聽之任之,那樣後果不堪設想。
她深愛自己的丈夫,最後,選擇了一個巧妙的辦法:她既沒有向他坦陳抽煙的危害,也沒有從腰包裏抽光他買煙的錢,而是每次在他抽煙的時候,拿起一枚硬幣投進一個特製的箱子裏。聽著那清脆的金屬撞擊聲,她總要下意識地瞅丈夫兩眼,他覺得有些莫名其妙,但也沒有說什麼。一天一天,箱子滿了,又換了一個,丈夫沒有在意妻子的舉動,更不清楚這些舉動裏有什麼特別的意義。幾年過去了,有一天,她將幾個箱子打開,將一大堆硬幣堆在丈夫麵前的時候,丈夫傻了眼。幾年中他每抽一根煙,箱子就多一枚硬幣,而這堆硬幣足足有幾十公斤!
他明白了妻子的良苦用心,找出家裏所有的煙,將它們揉碎並扔進了水裏,發誓再也不抽煙了。真的,從此以後,這位教授再也沒抽過煙,連很多鐵杆的“煙友”也感到奇怪,他哪來的決心,忽然在一天時間裏就戒掉抽了多年的煙?
本故事的主人公,就是我國已故著名語言學家王力先生。在他逝去多少年後,每當我們想起他,就想起他們夫妻相濡以沫、白頭偕老的故事,眼前浮現兩位華發老人相攙相擁的背影,心中總不禁湧起一股股暖流。
先生的妻子沒有過多的話,也沒有更多大道理,但足以讓他感到震撼,因為她在用一種獨特的愛情語言,默默訴說一種真切的關愛、一種內心的牽掛。愛的語言比警誡的語言更耐人尋味,所以讀了這一個故事,我們就能明白為什麼這一對老人,經過那麼多的苦難,還能攜手走過多半個世紀的人生旅途。
二、發現之旅
愛情問卷
心理學家弗洛利等人編製了一個愛情問卷,這個問卷將人的愛情分為三種風格。
(1)我發現自己較容易與人親密相處,能自然地依賴他人,也能讓他們依賴自己;我不經常擔心被人疏遠,或在乎他人離我太近。
(2)我對與他人親密接觸感覺有些不舒服,我發現自己難以完全地信任他人,難以讓自己依賴他人。當某人離我太近時,我感到緊張。我喜歡對方主動要求我愛他,向我表示愛。
(3)我發現當我向對方表示愛的時候,他並不像我表達感情那樣回應我,我經常擔心對方不再愛我,或不與我在一起了,我渴望與對方融為一體,可這種感情經常嚇著對方。
【評分與解釋】
你可以經常聯係自己的行為表現,評估一下自己是屬於什麼類型的愛與被愛者。第一種類型的愛是具有安全感的愛,愛與被愛都是安全的,充滿了成長和信任的力量。第二種類型的愛是回避型的愛,不敢主動表達自己的愛,害怕與人形成親密感。第三種類型的愛是焦慮型的愛,以害怕失去相愛的人為特點。
對照上述表現,你可以發現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而你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你的愛情的美滿與幸福。
“愛的實驗”
這個實驗出自一位童年缺乏母愛的心理學家之手,他叫哈洛。
哈洛製作了兩隻“母猴”,一隻母猴的外表由鐵絲網製成,腹部上方還有鋼製的“乳頭”,上麵有個小洞,方便奶水流出;而另一隻母猴由厚紙筒套上絨毛布巾製成,體內還安裝了一個燈泡。哈洛的心理實驗是把一群剛出生的恒河猴放進籠裏,它們會趴在籠裏絨毛母猴的胸前,用身體蹭它,撫摸它的臉,輕咬它的身體。隻有在饑餓時,它們才會來到鐵絲母猴麵前吸取乳汁,吃完後再迅速回到絨毛母猴的懷抱。
哈洛認為:這是因為絨毛母猴能夠提供接觸安慰,而鐵絲母猴不能。雖然肢體接觸是影響感情的重要因素,但我們想不到的是肢體接觸竟然可以完全淩駕於生理需求之上,幾乎可以斷定,幼猴吸奶隻是為了能夠和絨毛母猴保持親密的接觸。
哈洛由此得出結論:愛源自接觸,而非食物。每一次親子互動,都源自幼時感受到的溫柔撫觸。事實也證明:如果沒有肌膚的接觸,嬰兒幾乎活不過六個月,即使勉強活過了,以後也會反應遲鈍,常做噩夢。
關於這個實驗,任何人看到都應該感到欣慰,愛並不是你所想象的那麼高深。所以,請不要羞澀,擁抱你愛的人吧!
三、知識講堂
(一)認識積極的愛
1.愛是一種美德
愛發生於個體之間,體現了人與人之間一種關切與關心的態度,是一種積極的感情。在積極心理學看來,對他人有愛心、有善意是一種在人性中存在著的人格美德。作為美德的愛心與愛意是存在著個體差異的。
愛作為一種積極的情感和關係,對於人生的豐富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意義。在與相愛的人相處中,我們感受到無拘無束、安全、無條件的信任和安全,可以無條件地奉獻,身心相融,感覺到放鬆、欣賞和滿意,充滿希望和幸福。愛,不僅僅是一種感受,更是一種人類有別於動物的社會行為,它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語言來表達。愛情的語言中不僅有“長相思、長相憶”的纏綿傾訴,有“在天願做比翼鳥,在地願為連理枝”的錚錚誓言,更有著婚姻生活中一點一滴的關愛,有別人看不到或感覺不到的肢體語言、行為語言和心靈語言。
2.愛是一種人格的力量
戀愛作為一種社會行為,是在高級社會需要和生理需要的雙重作用下產生的,與人的需要、動機、價值觀以及氣質、性格等人格因素有著密切的聯係。人格特質越完善,層次越高,婚戀質量水平也越高。一個在愛情上出問題的人,一定是在人格的其他方麵先出了問題,並不是愛情本身或者是機遇不好、沒有遇到理想的對象,而是在過去的生活中人性或人格上出現了某些缺陷,才導致了愛情的挫折。
愛使我們能看到另一個人的精神內核,看到了他的實質性特點和他的價值潛能。愛允許我們把另一個人的人格當作整個世界來體驗,並因此擴展我們自己的世界。盡管愛使我們豐富並得到回報,但愛也使被愛的人看到自己的潛在價值。愛使被愛的人朝向愛他的人所期望的那樣變化,因為被愛的人想使自己對愛自己的人更有價值,使自己變得更加完滿。因此,即使愛是無回報的,也會豐富我們,給我們幸福。
3.安全的依戀和積極的愛
在對於愛情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將兒童的依戀理論引了進來。心理學家認為,相愛中某一方的心理年齡會降到3歲以下,退化成為父女或者母子關係,因此,從研究兒童和母親互動方式而來的依戀理論,對於研究成年人的愛情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依戀理論最初由英國精神分析師Bowlby提出,他試圖以此理解嬰兒與父母相分離後所體驗到的強烈苦惱。對人類嬰兒的這一現象進行研究時的基本假設是,母親對嬰兒的需要的敏感反應,會使嬰兒表現出安全型依戀,而這種敏感反應的缺乏會導致不安全型依戀,理論家們以安全、回避、矛盾的三原型分類法對嬰兒在“陌生情境”中的行為進行分類。
(1)安全型依戀:嬰兒在母親離開房間時顯得憂傷;在母親回來後要尋求親近、安慰和接觸;然後慢慢地又去遊戲。
(2)回避型依戀:嬰兒顯得冷淡,可能在母親返回後主動躲或忽視她。通過儀器發現嬰兒也有焦慮情緒,隻是不表露出來。這與母子平時的相處經驗有關,嬰兒學會了不期望母親能長時間相伴。
(3)矛盾型依戀:嬰兒在母親離開後變得極為不安和焦慮;在母親返回後也不能安靜下來,表現出生氣和抵製,但同時又表現出接觸的需要。
在婚戀生活中,依戀理論就變成了“愛的能力說”,我們之所以愛得不太好,並非因為我們沒有把愛情、婚姻放在足夠重要的位置全力學習,而是我們從小就不知道像樣的“愛情”是什麼,或者說,我們沒有習慣於健康的愛情關係,正如我們不適應於安全的依戀關係一樣。我們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而這種能力正是我們和父母的互動中學來的。
不同依戀類型的人在婚戀關係中的表現是不同的。安全型依戀的個體,也就是具有愛的能力的人,這類人在人群中占56%。他們能夠很好地理解和交流自己與他人的情感。他樂於接納伴侶對他的依賴而且在必要的時候也樂於去伴侶那裏尋求依賴。他們相信自己也相信對方。對於戀愛對象能否接納自己有冷靜的看法,即使遭到拒絕,也可以以恰當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愛意。麵對這樣的人的追求,即使一開始是拒絕的,其後也會是難以抗拒的。
矛盾型的不安全依戀者來說,內心極度害怕被拒絕,一旦遭到拒絕,就不能理智地看待自我,會產生強烈的自我否定。而一旦獲得愛情,他們又期望能夠牢牢地和伴侶綁在一起,這種強烈的占有欲有時會把人嚇跑。最終他總覺得別人沒有和他一樣強烈的感情,在很深的心靈深處,他總是擔心伴侶並不那麼看重自己。
回避型的不安全個體,在人群中占25%,因為害怕被拒絕,不願意表達自己的情感,有時甚至隱藏到自己都不能意識到自己的感情。他們不能體察到別人對自己的感情,一旦有人示愛,他們首先感覺到的是懷疑。即使在戀愛中,他們的麵目表情也是平淡的,羞於展示自己的感情;他們很難體察到對方心中的情緒和情感,也不能辨認對方話語中的感情色彩,或者說他們自身的情感表達方式和詞彙本身就不豐富。然而他們可能恰恰是一夜情者,壓抑而未發展的情感如一股潛流,隻有在性中才得以表達。
(二)愛的積極卷入
1.活在愛中
婚姻要建設,要經營,要有創新。一些相愛的人之所以到最後缺少了激情,就是因為雙方或者一方的生活態度較為消極和保守。在愛情上,這種人也會顯得被動,一旦陷入婚姻,他們就經常被“別做出什麼讓對方不滿意的事情”的想法所支配,總是出於害怕犯錯誤而討好對方,而不是考慮做什麼事情能讓他們快樂。在婚姻中,正向愉快體驗過少,而負向的消極體驗過多。
積極的人敢恨敢愛,善於體驗婚姻快樂,他們的心靈總是能捕捉到婚姻的愉悅方麵,總是能從仁慈、建設、關心、幽默、天真的方麵體驗愛情的美好,樂觀地相信對方是愛自己的,將來是美好的,要珍惜現在的每一天,盡情地享受每一天。相愛的每一天都是寶貴的和有意義的,他們沒有時間去想那些可能發生的不愉快,也不去細致地規劃將來的每個細節。他們知道自己永遠在路上,既然在路上,就要欣賞風景。一個會邊走邊欣賞風景的人才是一個真正能夠體驗婚姻快樂的人,這也是活在愛中最重要的秘訣。
2.3Q與健全的真我
健康的婚姻築基於健全的個人。如果要選擇一個終身伴侶,應該注意什麼?應該選擇什麼樣的人呢?其實隻要當我們發展出健全的真我時,就比較容易建立一個和諧美滿的婚姻。而3個Q就是健全真我的標誌。
那這三個Q是指什麼呢?
第一個Q是LQ,學習的商數。一個人是不是好的伴侶,很重要的一點是,他有沒有一顆願意去學習的心。很有自信的人能在自身的經驗中學到一些可以讓他非常自豪的事。但那些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不願意聽取別人意見的人,很難成長。即使看到充足的證據,明明已經知道自己錯了,後者卻死不認錯,仍然堅持自己是對的。所以,最重要的是對方有沒有一顆願意學習的心。
第二個Q是什麼呢?是EQ,情感智慧。即我們一定要懂得了解自己內在的情感世界和別人內在的情感世界。要學會去傾聽和觸摸別人的感覺。當我們不了解自己內在的情感狀態時,也就無法了解別人內在的情感狀態,也沒法跟別人建立很深的、心連心的關係。
當一個人有LQ——願意學習的心,再加上EQ,那他處理人際關係的能力一定非常強。但是這樣還不夠。還需要最後一個Q。因為又肯學習、人際關係又非常棒的人,也可能成為天下最會控製、最會操縱人的人,那是很可怕的。
所以,一定要最後加上第三個Q,SQ,屬靈的商數。什麼叫屬靈的商數呢?也就是一顆不忍之心,一顆願意愛人的、願意為別人去著想的心;不願意為了自己而犧牲別人。他總是尋求雙贏,在滿足自己的需求時,也希望別人的需求得到滿足。他在自己受傷的時候,願意看自身還有可以改進的地方。在別人還沒有改變的時候,願意自己先去愛。他懂得感恩,也是善於不斷發掘與標明別人長處和善意的高手,這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品格。
要發展出一個健全的真我,我們需要發展這三個Q,這樣才能彼此珍惜,擁有甜蜜幸福的婚姻。
四、心理訓練
(一)訓練項目一婚姻和諧匹配中的價值觀
1.活動介紹
活動目的:價值觀的性別差異引起兩性在生活興趣、生活道路的選擇等方麵的不同。
2.活動步驟
步驟1
交流
為避免價值觀的衝突,最好的辦法是未雨綢繆。花時間去了解對方,尤其要多講話,無所不談。通過談論生活、社會、家庭等,各自的價值觀以及不和諧的地方就能表現出來。
步驟2
接受
隻要彼此相愛,就沒有什麼不可逾越的障礙。如果雙方決定共同生活,並讓兩個不同的內心世界和平相處,他們就會真心實意地接受彼此的差異。
步驟3
分享家庭的往事
為了幫助伴侶們認識彼此的價值觀,心理學家建議他們互相講述自己的家庭往事,那裏是每個人價值觀的來源。不斷分享這些回憶,你的故事變成了我的故事,同時也成了我們組建的這個新家庭的故事。
步驟4
讓價值觀融為一體
如果兩人的價值觀沒有共同之處,兩個圓沒有相交的地方,那是不是就沒有辦法了?其實,他們可以把雙方各自的價值觀擺出來,放到一起,這個“混合體”裏包含的就不再是每個人單獨的價值觀,而是屬於兩人共有的,是他們創造的婚姻中新的價值觀。有了相同或相似的價值觀,才能“心有靈犀一點通”。
3.活動點評
與自己相同的人一起生活既不可能,也不值得期待。但是,與自己相反的人生活又增加了不和諧的危險。還有一個中庸選擇,那就是建立共同的價值觀。
對很多夫妻來說,最初的激情過後、真正的夫妻關係開始時,他們才發現雙方在本質問題上不能相容。也就是說,他們在價值觀上不能協調一致。而價值觀由每個人的倫理觀決定,它是我們對待生活的方式,是我們選擇的契約原則,支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取得進步。
互不相容的價值觀在家庭擴大後會成為問題,因為婚姻中的每一方都按照他認為最重要的生活原則來教育孩子。每個人的價值觀都有相對性和特殊性,很少和別人的一樣。如果價值觀迥然相反,在很多重大問題上不能達成一致,對方說的話、做的事甚至引起另一方的反感,這種婚姻的壽命不可能太長。因為價值觀決定了一個人如何排列和滿足自己的欲望與需求,指導他(她)如何與別人相處,這個別人當然也包括生活中的“另一半”。
(二)訓練項目二男士模擬體驗懷胎之苦
1.活動介紹
活動目的:創造一個機會,讓男士親身體會女性懷孕的感覺,從而更加體貼、關心另一半。
2.活動步驟
男人懷孕會是什麼感覺?在男性肚子上捆著沉沉的沙袋模擬孕婦,體驗一番做媽媽的艱辛。在活動中,沙袋代表的胎兒,自己的角色就轉變成了女性,大家一起體驗母親十月懷胎的辛苦,感受母愛的偉大。要求同學們從把沙袋捆在衣服裏,肚子上突然增加了近6斤重的“寶寶”後,像孕婦一樣,掃地、係鞋帶、提水、撿地上的餐巾紙……就要像媽媽疼愛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心嗬護。
3.活動點評
人與人之間是平等的。即使是夫妻,任何一方也沒有義務理所當然為對方無條件付出。而且,這也不是什麼誰欠誰的關係。不要認為配偶對你好是理所當然、天經地義的。良好的夫妻關係基於感情而不是責任。所以,夫妻之間應充滿著感激、再感激,珍惜、再珍惜。這種恩情遠遠超越男女之間的情愛。記住,當他(她)為你做了什麼事,或者送給你什麼禮物表達愛意的時候,一定要向對方說聲“謝謝”,不要以為那是理所當然,因為愛是要用一生完善的藝術。
目標任務二認識婚姻
在婚姻裏,沒有單方麵的輸贏,總是兩人皆輸或是兩人都贏。男女雙方都該建立一個觀念:美滿的婚姻一定要由雙方共同努力建立,婚姻幸福無法不勞而獲。如果相愛,請彼此珍惜,因為夫妻是生命的共同體。
一、故事導入
婚姻的真諦
一位女孩即將出嫁,她的母親陪著她去寺廟燒香求簽,見到一個德高望重的老禪師。母親禁不住替女兒請教道:“禪師,我的女兒出嫁以後,應該怎樣把握婚姻和愛情呢?”禪師聽了位母親的話,微微一笑,對那位母親說:“請施主從地上捧起一捧沙子。”母親雖然覺得非常奇怪,但是立即照辦了。禪師指著母親手中的沙子問女孩兒:“沙子的形狀是怎樣的?”女孩看了一眼那捧沙子,答道:“圓圓滿滿的,沒有一點流失沒有一點兒散落。”禪師轉身對母親說:“好,現在請施主雙手握緊這把沙子。”母親按照禪師的吩咐用力將雙手握緊,沙子立刻從母親的指縫間瀉落下來。待母親再把手張開時,原來那捧沙子已所剩無幾,其團團圓圓的形狀早已被壓得扁扁的,毫無美感可言。女孩望著母親手中的沙子,領悟地點點頭。
禪師語重心長地說道:“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永遠擁有幸福美滿的婚姻,那麼不妨學著用一捧沙的情懷來對待婚姻,好好珍惜,好好把握,愛情必定會圓圓滿滿。”
愛情無需刻意去把握,越是想抓牢自己的愛情,反而容易失去自我、失去原則、失去彼此之間應該保持的寬容和諒解,愛情也會因此而變得毫無美感。
二、發現之旅
婚姻情商心理測試——愛的能力不足指數
請認真閱讀題目,拿出筆和紙記錄你的得分,在5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你真實想法的,並將選項後的得分累計計算。(規則:“非常不符合”記1分;“比較不符合”記;一般記3分;比較符合記4分;非常符合記5分)。
(1)假如我失戀了,我覺得自己沒能力挽回這段戀情。
(2)我在親密關係中總處於劣勢,看不到希望又不知如何扭轉。
(3)我不懂得拒絕別人。
(4)假如我在戀愛中對男(女)女友很好,他(她)卻不領情,我會感到很失落。
(5)我不知道如何去抓住一份真摯的愛情。
(6)我希望有愛情卻發現自己沒有愛的能力。
(7)我智商很高,但一遇到愛情就變成了“笨男(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