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論基於可持續科學發展的傳媒生產力解放(2)(1 / 3)

3.解放傳媒生產力要充分依靠廣大人民群眾,以是否有利於傳媒生產力的發展來衡量我國的傳媒體製及相關改革

按照小平同誌的生產力理論,人民群眾是先進生產力的主力,他們創造曆史,創造先進文化,創造先進生產力。所以在這場傳媒生產力解放的大變革中,要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讓他們在這場偉大的變革中唱主角。要通過改革調動群眾參與傳媒生產力解放的積極性,提高他們參與的廣度和力度,激發他們身上的生產創造潛能。包辦一切的做法注定是失敗的。在這場變革中,尤其要注意調動廣大知識分子的積極性,提高他們的參與意識,為他們施展才華提供一個寬廣的舞台。知識分子是人民群眾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掌握了先進的知識,見多識廣,是解放傳媒生產力的主力。小平同誌指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是由掌握了知識的知識分子掌握的,對知識分子的態度直接影響“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轉化機製。所以小平同誌深刻地指出要重視教育,重視對人才的使用和培養。曆史表明,對知識分子的排擠和漠視必然會導致生產力水平的下降乃至大倒退。“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是深刻的,耐人尋味的。在這場改革中,要把重視知識、重視人才放在至關重要的位置。

然而解放傳媒生產力的征途注定是艱險的。出現問題,出現爭議是正常的。衡量傳媒改革,尤其是傳媒體製改革是否正確的標準隻有一個,即是否有利於傳媒生產力的發展。凡是有利於促進傳媒生產力發展的改革和做法,我們就擁護,就提倡。這個標準完全符合小平同誌的光輝思想和理論精神,符合黨和群眾的根本利益,符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的唯物辯證原理,它將廓清是非爭論,撥開長期困擾在改革者心頭的烏雲,使勇者更勇於前行。在這個標準麵前,所有的爭議和困擾都要土崩瓦解。小平同誌說,“發展是硬道理”,“不發展就是死路一條”。可以說,在外國強大的文化攻勢麵前(傳媒往往是先遣部隊和主要通道),中國的傳媒產業不能做大做強,不能取得長足的發展,同樣是死路一條。當然,衡量傳媒體製及相關改革的標準還有是否有利於增強國力,是否有利於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物質和精神的),但歸根結底是看它是否有利於傳媒生產力的發展。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成為第143個成員國。加入WTO,對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生活等方麵都有所影響,新聞傳播媒介和新媒體的發展環境也有了新的變化。

在這樣一個時代背景下,我國的傳媒業必須有所發展和改進,也就是說,我國的傳媒業必須要進行傳媒體製、新聞傳播的價值訴求、媒介經營模式等方麵的改革與轉型。解放傳媒生產力,不僅關係到我國傳媒產業的發展,而且關係到我國社會經濟的全麵持續發展,關係到我國怎樣貫徹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意義可謂十分重大。解放傳媒生產力,加快傳媒產業的發展,是我國戰略發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要提高在國際上的競爭力,沒有高度發達的傳媒產業是絕對不行的。作為“軟力量”的文化競爭力,是大到國家、民族,小到城市、地區參與競爭的一個重要砝碼和戰略武器。我國也不能例外。當今世界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發展的新趨勢,使傳媒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傳媒資源與經濟高新技術相結合,形成了新的傳媒產業,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載體和新的經濟增長點。隨著經濟全球化、信息化趨勢的增強,傳媒產業正在成為迅速崛起的“朝陽產業”,是全球範圍內快速成長和利潤較大的行業之一。其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標誌。傳媒產業是一麵鏡子,是區域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體現,而傳媒實力又影響其國際政治地位。

要貫徹黨和國家提出的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解放傳媒生產力、發展傳媒產業是不可避免的核心內容之一。發展傳媒產業,是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途徑,是我國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基本實現現代化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