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新聞執政與主流媒體的新聞改革(1 / 3)

李希光

當前,黨和政府麵臨的重大問題是,各級領導沒有認識到新聞執政的重要性,更沒有把新聞執政提到執政能力建設議程上來。新聞執政的意義在於,提高黨的執政形象、執政的合法性和執政能力。

新聞執政包括兩方麵的內容:(1)建立各級政府發言人製度,特別是要建立國家主席和國務院總理的發言人製度,提高黨和政府的議程設置能力;(2)傳統的主流媒體(即黨的重要的輿論陣地)要盡快切實地進行有效的新聞改革,提高其公信力和影響力。

運用發言人製度,實現新聞執政

2003年夏天“非典”結束後的兩年時間裏,清華大學國際傳播研究中心協助國務院新聞辦為中央66個部委和20個省市自治區培訓了近兩千名新聞發言人。在這些培訓的基礎上,中國已經設立了中央、部委和省市自治區的三級政府發言人製度。但這遠沒有達到新聞執政的要求。參考美國政府長期以來成功的做法,我們就新聞執政提出以下建議:

1.用表態製造新聞。在今天的商業化媒體和全球化媒體的環境下,除了個別黨報之外,黨和政府已經沒有自己的喉舌了。黨和政府的喉舌就是黨和政府領導人或他們的發言人。因此,各級政府領導人要學會在事件發生後及時表態,第一時間發出政府聲音,把人民群眾迅速凝聚到政府的周圍。但是,常常由於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在國內外事件中不願意發出聲音和表達立場,媒體與記者隻好報道別國政府的立場和聲音。中國政府的聲音要讓本國人民和世界聽見,需要政府的政務公開和政府發言人製度的完善。毫無疑問,新聞的力量來自新聞報道的“三貼近”。但是,“三貼近”提了好幾年了,為什麼黨報在新聞報道的語言、風格、選題、角度和內容上看不出任何明顯的變化?究竟是什麼原因?中國的政治傳播現狀清晰地表明,“三貼近”更多地不是用來要求黨報的總編如何做,“三貼近”更應該用來要求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幹部,要求他們牢牢掌握新聞發布規律,使政府的議程、媒體的議程和公共議程合而為一,更有效地引導輿論,提高政府的執政能力。領導幹部在開會、講話、報告、視察中應該運用“三貼近”的原則,按照如下新聞規律辦事:(1)願意並及時表態;(2)策劃特定場合表態(不要總在會議室裏);(3)采用新聞語言表態(在這點上,可以借鑒美國總統雇用有豐富記者經驗的人擔任全職的演講撰稿人,絕不讓自己的秘書、政府官員和專家學者來寫發言稿),讓領導人的講話或發言簡潔、清晰,具有人性和新聞性。隻有這樣,中國政府的聲音才不僅能在黨報上發出,而且還能在商業化媒體,甚至國際媒體上發出。

2.用行動製造新聞。中國領導人跟美國領導人一樣經常在全國各地視察講話。但是,中國領導人與美國領導人不一樣的地方是,美國領導人把每天的活動日程提前告訴記者,讓記者把領導人的行動和講話及時變成新聞,告知公眾,使公眾總是跟著國家領導人的活動、發言和思想行動,人民和政府總是想到一塊去。美國領導人的一切行動都是為了通過媒體爭取民心,進而爭取連任。但是,中國的領導人在各地的訪問視察和講話往往是在一兩個星期之後才讓新華社發表一篇工作簡報式的新聞通稿,而這樣的一篇既無時效性又無新聞性的通稿往往隻有《人民日報》一家忠實地刊登出來。這樣的新聞很難被千千萬萬的中國人所接受。

3.用政策製造新聞。即圍繞“新聞性”製定政策。所謂“新聞性”是指,修改或製定一項政策一定要有新的內容並且會獲得人民群眾的歡迎。如果一項政策沒有新的內容,就不會引起人民群眾的關注。

4.學會策劃政府領導人“今天的台詞”、“今天的直接引語”。美國政府最高決策會議是美國總統每天在白宮召開的會議(相當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但是,這個會議主要討論的不是政府的大政方針,而是今天的新聞應該是什麼?今天白宮應該向媒體發布的“新聞台詞”、“新聞關鍵詞”、“總統的直接引語”是什麼?通過白宮最高層的新聞策劃會,通過一個口徑、一個關鍵詞,確保美國人民、美國媒體乃至世界人民以及各國媒體、政府關注的議程是共同策劃出來的議程,把議程設置和新聞選擇權緊緊地抓在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