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8章 美育的實施機製(5)(3 / 3)

科學技術能否成為人類的審美對象?答案是肯定的,科學同樣可以成為人類的審美對象。

科學技術美在知識經濟時代是一種普遍的美的形態。加強和重視科學美的創造、生產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與此相關,科學美的教育自然成為當務之急。科學是現實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人們的生活、生產緊密相關,我們的生存與科學活動休戚相關,科學的重要性日益被曆史發展所證實。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水平具有決定性的意義。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已是不爭的事實,廣為人們接受,它是推動社會發展,推動人類進步的真正動力。人類生產的每次重大變革都閃現出科學的巨大光芒。僅以作為生產力標誌的勞動工具的發展演變為例,就可以印證科學的重要作用。從農耕時代的原始工具到產業革命的大機器,一直再到信息時代的計算機,哪一樣不是科技文明的結晶?而且,科學活動是現代社會最主要的實踐活動方式之一。在人類生產、生活的各個領域中,科學活動深刻地影響著其他的各種活動,並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各個活動中都滲透著科學的因素力量。因此,為避免科學技術的異化,就必須使科學技術的發明者、轉化者、應用者成為全麵發展的人,掃除科學之盲與掃除審美之盲具有同等重要的現實意義。一個人既懂得科學,又懂得美,尤其是能成功地將審美因素運用到科學實踐活動中,把科學鑒別和審美欣賞相結合,顯得極為重要。科學可以鑒別真偽,審美能夠區分美醜,二者又可以統一於科學美中,因為真偽的標準常常也是美醜的尺度。科學與美是更高層次上的統一,人類科學的創造、發明,越來越自覺地遵循美的創造規律;反之,美的創造,也越來越受科技的影響與製約,越來越借助於高科技的手段得以實施。

從更廣的視角看,科學本身所追求的就是自然界中的“簡潔就是美”的規律。抽象總是一種簡單化的手段,而在某種情況下,一種科學美就表現為簡單化的結果,簡單性本身可以通過抽象來實現,美感就在抽象的符號中間得以展現。杜夫海納認為“技術對象與審美對象的關係並不是互逆的關係,技術對象有變成審美對象的傾向”,而且,“美隻有在技術對象根據自己的發展的邏輯毫不羞愧地肯定的條件下,才能成為增添在效能之上,就像青春之花添在青春之上,技術對象不是在自我否定時,而是在自我完成時才能成為美的對象”。在這裏,杜夫海納不僅肯定審美與科學技術兩者之間不是互相否定和矛盾,而是存在著一致性,兩者可以相得益彰,而且,“使用對象把有用與愉快,甚至與美結合在一起可以最輕易地使人感到愉快”。也就是說,作為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產品,如果僅僅隻具備“有用”的性能還是遠遠不夠的,隻有將“有用”與審美密切結合在一起的時候才是較完美的,而這一結合的過程必須由人———具有審美意識的主體來實現、完成,靠產品自身無法實現。因此,進行科學美的教育,尤其是對理工科學生進行的科學審美教育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有著深遠意義和價值,這些理工科的學生將成為明天的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況且,在現代知識經濟社會中,作為人類本質力量對象化的科學,無論是科學研究本身還是科學研究成果的物化形式,都深深蘊涵著人的審美意識、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科學美理所當然應該成為人的審美對象,至於科技產品更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其中展現出的美也是當代社會審美文化的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當然,前麵說過,要使科技產品成為“有用”與“審美”的恰到好處的結合,需要科學工作者在科學發現與科學創造中有意識地將審美觀念、審美理想對象化到科學對象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