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美育的實施機製(3)(3 / 3)

綜上所述,如果固守傳統的美的分類標準,用自然美和藝術美的形象性和情感性來要求科學美,或以欣賞自然美或藝術美的態度來欣賞科學美,那就難免南轅北轍,其結果,不是放棄科學美的本質特征,硬把形象性和情感性套在科學美的頭上,勉強承認科學美,就是因為科學美缺乏鮮明的形象和情感性,而幹脆否認科學美。這也是以往把審美教育混同於藝術教育或審美情感教育,隻把對自然美和藝術美的感受作為實施審美教育的媒介和途徑的一個理論根源,也是造成人們忽視甚至否認科學美在審美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致使美育無法成為理智教育特別是理科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能在整個教育結構體係中找到自己應有位置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正確認識科學美的本質和特點,還科學美以本來麵貌,將科學美育納入審美教育視野和體係,這是發展、完善審美教育理論,彌補美育實施途徑和手段的缺陷的前提,也是使美育的實施真正落到現實教育體係中,尤其是擺正美育在中小學理科教學和高等教育中的理工科教育中的應有地位,進而使由理論宣傳口號式的“素質教育”走向現實的、能培養知識經濟時代急需的人才的“素質教育”。

科學美育與自然美育、藝術美育的內通性與互補性

雖然說,科學美作為一種特殊的美的形態,它不同於自然美,也不同於藝術美,因此,科學美育與自然美育、與藝術美育之間無論是在特質方麵,還是在功能和作用方麵都存在一定的差異和不同,但就其深層次上分析,作為審美教育實施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它們之間卻有著內通性和互補性,別林斯基曾說過:“科學與藝術也是為最高的善服務的,而最高的善同時就是最高的真和美。”德國美學家瑪克斯·德索也認為審美意識廣泛地存在於人們的科學實踐活動中,他說:“假如我們從自然的審美對象轉向人類自己設計的範圍———除了藝術之外———我們便發現審美需要強烈得幾乎遍及一切人類活動。我們不僅力爭在可能範圍內得到審美愉悅的最大強度,而且還將審美考慮愈加廣泛地運用到實際事務中去。人們主要的精力在理性與工藝活動中始終都偏向於呈現出一種審美的形式。”可見,科學活動中同樣也存在著審美的因素,因此,我們理應將科學美納入審美教育的視野之中。

也正是從這個角度講,科學美育與自然美育以及藝術美育同樣具有存在的價值,都應該成為美學研究和審美教育實施的重要途徑。

固然,自然美和藝術美是我們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媒介和途徑,而科學美育同樣具備美育實施的功能和作用,而且,還具有前兩者所難以替代的價值,這也是在中小學的自然科學學科教育和高等院校的理工科門類教育中實施美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