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既是主體又是客體,具有雙重性,因此人的主體價值是作為價值客體的人對作為價值主體的人和社會的兩部分價值:一是人的自我價值,二是人的社會價值。前者是指作為主體人形成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會以獲取所需要的自我滿足的能力,人的自我價值取決於它的行為的客觀效果滿足自我需要的程度;後者是指人對社會的價值,取決於人的行為的客觀效果滿足社會需要的程度,表現為個人價值的充分發揮,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上;質言之,人的價值就是人的自由自覺的發展與造福於人類貢獻的統一。一個完整的人生應該擁有兩種潛在的需求:一種是以不斷的開拓、進取來實現自身的價值,一種是以永恒的寧靜來撫慰自己的心靈世界,而且,外部世界的變革越是迅猛,創造性勞動的範圍越廣、強度越大,我們內在精神世界的感覺就越細膩、越豐富,越渴望得到足夠的保護和愛撫。因此我們的人生追求也就包括這兩個方麵的內容:一方麵擁有開創事業、發展自我,培養服務於社會所必需的方法與能力,另一方麵擁有一顆豐富而健康的心靈,一顆能麵向未來、吐故納新的心靈,牢固樹立一個能夠經受種種迷人誘惑和沉重打擊的潔身自好的信念,培養一種既能與現實社會融為一體又能超越社會功名利祿的進退自如的精神。審美教育既具有服務於德育和智育的工具性價值,使生物的、自然的人轉化為社會的、文化的人,又著眼於人自身的身心全麵發展,以實現人的自由本質為己任。可見,審美教育既具有促進人的自由自覺發展的功能,又具有通過不斷提升人的科學文化素質增強人的社會實踐能力,從而達到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大貢獻的目標的功能,突出體現了人與社會的辯證的雙向人文關懷:既有助於自我價值的實現和個人安寧、和諧和精神健康,也有助於社會化,通過幫助人們有目的地熱情地生活、自我實現和內心和諧,而不是隻強調灌輸某種欲望,達到使人心甘情願接受那些作為最高價值的文化的社會要求。因此,審美教育是工具性價值與未來性價值、社會價值與人的主體性價值的統一。人的價值的最高目標是人的自由而全麵的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社會三大形態說將人的發展曆史歸納為三個階段:個人與社會的原始融合、個人對社會的獨立自主、個人與社會在自由基礎上的高度統一,三者經過了一個否定之否定過程,這實際上是一個從無個性的個人或“偶然的個人”發展到“有個性的個人”進而發展到“全麵自由地發展的個人”的過程,而審美教育恰恰具有促進實現人的這一價值的功能。
人的價值的實現最終取決於人的勞動,取決於人的創造活動,取決於主體力量對象化的程度,取決於人在創造活動中的自身發展水平和價值建構。人的價值的顯著特點是主動性,人的價值追求目標永遠高於生命的價值目標,人的主動性展現為人類在實踐活動中不僅實現自身的價值,而且不斷向自己提出更高的超越現狀的價值理想,從而在孜孜不懈的追求中創造新的價值,在創造中去超越,人的價值由此形成了一個隨著社會曆史進步而不斷升值的主動性價值。審美教育之所以能促進人的身心全麵發展,從人的個體生理角度講,在生物意義上看其素質的提高具有無限的潛能,這種潛能在每一代人或每一個人身上則表現為發展的多種可能性,具體的發展如何取決於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和教育水平,人的這一生理特質是人的發展價值的客觀基礎;從主體即人自身和社會的需求角度講,人的發展是由個體生存和自我發展的自身需求決定的,每個個體的人通過學習掌握人類所積累的知識經驗和社會的倫理道德規則以適應特定時代生產力與生產關係的要求。同時,也是社會發展規律的必然,人的發展與社會的發展從長遠的目光看畢竟是一致的,社會曆史的發展離不開人的發展,人的發展也總是在一定社會曆史背景下進行的。從審美教育目的的層次上看,可以分作三個層麵:一是個人目的,二是社會目的,三是人類目的。如果說前兩者涉及的是個體的人和集合體的人的審美教育目的,那麼,第三個方麵則是人類全體的目的,由個人到人類全體,看似審美教育的目的越來越模糊,實則這恰是曆來哲學家、美學家立論時的初衷———我們不難發現,無論是康德、黑格爾還是鮑姆嘉登在討論審美目的時都沒有僅僅局限於從個人或集團的角度立論,而是為全人類服務的,相對於具體的社會和個人的功利性,美育的目的又是一種無目的的目的性;作為教育組成部分之一的美育,必然具有教育的具體的目的和宗旨,它既是功利的產物,又具功利目的,這與審美的超功利性共同交錯形成了審美教育獨特的本質。
美育存在的具體形態
在以往的美育理論中,對美育的界定問題存在不同的認識,人們一般把美育界定為一種情感教育或藝術教育,認為它是以審美或藝術為手段促進智育、德育等全麵發展的一種易於讓學生接受的生動活潑的教育形式。而從美學的角度講,則認為它是通過形成以審美情感、審美意識為中介的科學意識與倫理意識相統一的人的完整的主觀世界,來建立和完善人對現實的對象性關係,把真與善、理智與情感意誌、主體和客體、普遍性和個別性統一在一起的具有自己質的規定性的獨特教育方式。應該說,這些理論觀點都明顯帶有從一般的教育理論和美學理論推演出來或簡單套用過來的痕跡,它們雖然為我們進一步把握審美教育的本質奠定了必不可少的基礎,在一定側麵揭示了審美教育的特點,但卻離審美教育的實際還存在一定的距離,或者說它們在思維上還有待於進一步向思維的具體上升。下麵就幾種頗具代表性的觀點加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