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圖書館的性質與職能(6)(2 / 3)

2社會對圖書館的價值

社會對圖書館的價值同樣也表現在圖書館活動之前、活動之中和活動之後,不同的階段其內容形式也有所不同。在圖書館活動之前,社會是滿足圖書館活動的物質和文化資源需要的潛在支持者。政府的財政支出是圖書館活動物質需要的一種來源。同時,以政府和個人為代表的社會所承載的豐富政治、文化等內涵,則是滿足圖書館活動精神需要的來源。社會的物質和精神屬性在沒有進入圖書館係統之前,或已進入圖書館係統,但仍停留在具體的圖書館活動之外時,它雖沒有直接滿足圖書館創造活動的物質和精神需要,但它又已具有進入圖書館活動與圖書館活動的需求相結合的可能性。當社會的物質和精神需要相結合,維持著圖書館創造活動的正常運行。圖書館活動結束之後,社會對圖書館的精神和物質的價值輸入、轉化積澱在讀者的身上,成為圖書館的結果價值。這種價值的實現要靠讀者參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來體現,否則,圖書館的成果價值仍然是一種潛在的東西。因為圖書館成果價值的實現有利於個人和社會對圖書館的價值回報,從而滿足後繼圖書館活動的物質和精神需要,維持和擴大後繼圖書館活動的正常運行。因此,我們說社會在圖書館成果價值方麵仍然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兩種價值轉化

社會和個人“對圖書館的價值”並不必然表現出“圖書館的價值”,兩者的轉化要經過眾多的中間環節和轉換機製。這中間環節或轉換機製正是包含於圖書館與社會、個人的主體間性關係之中。這種主體間性關係的實質就是:每個主體(圖書館、社會、個人)用自己特有的屬性或功能作用改變對方的屬性,並讓這種改變了的屬性來滿足自己的需要;同時,對方則用它特有的屬性改變主體自身的屬性,讓主體的屬性滿足它的需要。簡言之,“對圖書館的價值”和“圖書館的價值”得以相互轉化。

當作為主體的社會意識到自身的生存與發展需要大量的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人才時,圖書館正好具有培養這類人才的屬性。雖然這種屬性和功能暫時並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但如果個人參與到圖書館活動中去,圖書館教給個人維持生存本領的潛在屬性才能變成現實屬性,從而滿足個人的各種物質和精神需要。作為主體的圖書館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得到物質和精神的投入,然而社會和個人不會憑空大量給予,隻有靠圖書館自身的不懈努力去很好地滿足社會和個人的需要,社會和個人才會有所回報。因此,社會、個人和圖書館帶著各自的需要和目的,帶著各自的物質和精神條件,以圖書館這樣一種特殊活動方式結合在一起,相互約束、相互滿足,實現各自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