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坐月子的那些事(1 / 3)

坐月子最早可以追溯至西漢《禮記內則》,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稱之“月內”,是產後必須的儀式性行為。以社會學的論點,坐月子是協助產婦順利度過人生轉折,因為嬰兒產出讓身體、生活有所改變,從人妻到人母、從外人到家人,坐月子的儀式促使產婦進入神聖地位,周邊的人甘願為她付出,產婦趁此機會發泄累積的不平情緒,消除長期積勞。無論是產褥期或坐月子,都意味著產婦要臥床休息,調養好身體,促使生殖器官和肌體盡快恢複。

產後為什麼要坐月子?

產婦由於分娩時出血多,加上出汗、腰酸、腹痛,非常耗損體力,氣血、筋骨都很虛弱,這時候很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需要一段時間的調補,因此產後必須坐月子才能恢複健康。坐月子的目的是在這段期間內作適度的運動與休養、恰當的食補與食療,能使子宮恢複生產前的大小,氣血經過調理也都能恢複,甚至比以前更好,也就將不好的體質在這段時間慢慢改變過來。

在坐月子的過程當中,實際上是媽媽整個的生殖係統恢複的一個過程。恢複得不好,會影響產婦的身體健康。

產前孕婦擔負著胎兒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母體的各個係統都會發生一係列的適應變化。子宮肌細胞肥大、增殖、變長,心髒負擔增大,肺髒負擔也隨之加重,妊娠期腎髒也略有增大,輸尿管增粗,肌張力減低,蠕動減弱。其它如腸骨內分泌、皮膚、骨、關節、韌帶等都會發生相應改變。產後胎兒娩出,母體器官又會恢複到產前的狀態。子宮、會陰、陰道的創口會愈合,子宮縮小,膈肌下降,心髒複原,被拉鬆弛的皮膚、關節、韌帶會恢複正常。這些形態、位置和功能能否複原,則取決於產婦在坐月子時的調養保健。若養護得當,則恢複較快,且無後患;若稍有不慎,調養失宜,則恢複較慢。

坐月子的基本原則

1、慎寒溫

隨著氣候與居住環境的溫、濕度變化,產婦穿著的服裝與室內使用的電器設備,應做好適當的調整,室內溫度約25~26℃,濕度約50%~60%,穿著長袖、長褲、襪子,避免著涼、感冒,或者使關節受到風、寒、濕的入侵。

2、適勞逸

適度的勞動與休息,對於惡露的排出、筋骨及身材的恢複很有幫助。產後初始,產婦覺得虛弱、頭暈、乏力時,必須多臥床休息,起床的時間不要超過半小時,等體力逐漸恢複就可以將時間稍稍拉長些,時間還是以1小時至2小時為限,以避免長時間站立或坐姿,導致腰酸、背痛、腿酸、膝踝關節的疼痛。

3、勤清潔

頭發、身體要經常清洗,以保持清潔,避免遭受細菌感染而發炎。

4、調飲食

前麵三項每一個人都沒有差別,飲食方麵就有個人體質的差異性,應該有所不同;再者,產後排惡露、哺乳也許有不順的情形,或者有感冒、頭痛、口破、皮膚癢、胃痛等等疾病發生,飲食與藥物就必須改變。古代由於環境簡陋,生活條件差,又沒有電器設備,因此規定較嚴,而有一個月不能洗頭、洗澡的限製,現代人不必如此辛苦,但是坐月子的飲食還是以溫補為主,最好請醫師根據個人體質作調配比較妥善。

不同體質的產婦坐月子的原則

依女性體質屬性及其適用食物分析如下:

1、寒性體質

特性:麵色蒼白,怕冷或四肢冰冷,口淡不渴,大便稀軟,頻尿量多色淡,痰涎清,涕清稀,舌苔白,易感冒。

適用食物:食用溫補的食物或藥補可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氣血雙補的目的,而且筋骨較不易扭傷,腰背也較不會酸痛。

忌食:寒涼蔬果,如西瓜、木瓜、葡萄柚、柚子、梨子、楊桃、橘子、蕃茄、香瓜、哈密瓜等。

宜食:荔枝、龍眼、蘋果、草莓、櫻桃、葡萄。

2、熱性體質

特性:麵紅目赤,怕熱,四肢或手足心熱,口幹或口苦,大便幹硬或便秘,痰涕黃稠,尿量少色黃赤味臭,舌苔黃或幹,舌質紅赤,易口破,皮膚易長痘瘡或痔瘡等症。

適用食物:不宜多吃麻油雞;煮麻油雞時,薑及麻油用量要減少,酒也少用。宜用食物來滋補,例如山藥雞、黑糯米、魚湯、排骨湯等,蔬菜類可選絲瓜、冬瓜、蓮藕等較為降火,或吃青菜豆腐湯,以降低火氣。腰酸的人用炒杜仲五錢煮豬腰湯即可,才不會上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