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適應世界知識經濟的挑戰,培養21世紀的創新人才,第三次全教會提出將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作為素質教育的重點。這一教育思想觀念與教育模式的根本變革,無疑對中小學教學管理提出挑戰。顯然,過去中小學教學管理與當前教育改革的發展不相適應,廣大一線幹部教師呼籲,中小學教學管理亟待改革,如果不緊緊抓住管理這根韁繩,任何成功的改革都是不可能的。
時代的呼喚與教學論的重建
一、時代對教育的呼喚
今天的世界正處在一個巨大變革的時代。這種巨大的變革影響到社會的各個方麵。教育是社會生活的一個重要方麵。它必須能夠適應這些變化以促進社會的健康發展。充分發揮教育的功能,進行必要的改革,這是今日的清醒的教育工作者應有的基本認識。
現在我們就從教育專業者的角度,來傾聽這個偉大時代對於教育發出了怎樣的呼聲。
(一)從世界形勢來看
1.和平與發展主題下的競爭。“現在世界上真正的大問題,帶全球性的戰略問題,一個是和平問題,一個是發展問題。”(注:《鄧小平文選》(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版,第105頁。)當前世界形勢主流是和平與發展,但各國競爭則更加劇烈。主要表現在綜合國力間的競爭,實質是科技與人才的競爭,科技與人才的競爭又必須依靠教育。這就對教育提出了必須大力發展與改革的要求。為適應這一形勢,中國政府特製定了《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以指導全國的教育工作。新一屆政府也把“科教興國”作為主要任務和奮鬥目標。
2.世界重大浪潮的衝擊。決定人類自身命運選擇的世界性大浪潮的組成要素包括:人口的全麵增長、老齡化和城市化,移民、貧困、軍事化、廢棄物和汙染、能源資源危機、生態失衡,等等。這些世界性重大問題的解決,必須通過世界各國的通力合作,其中最為重要的途徑就少不了教育。
3.科技革命與知識經濟的挑戰。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與知識經濟出現的衝擊,要求必須適應它們所帶來的急劇變化,並發揮更大的作用。“在一個科學技術日益深入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的世界裏,教育不僅在傳播科學技術知識方麵,而且在發展使人類掌握和利用這些知識的行為方麵都應該發揮重大作用。教育還應該承擔的任務是:在作為方法的科學技術與作為人類生活與行動目的的價值觀之間建立平衡。”(注:?·拉塞克、G·維迪努著,馬勝利、高毅、叢莉、劉玉俐譯,《從現在到2000年教育內容發展的全球展望》,教育科學出版社,1992年1月版,第87頁。)科學技術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它一方麵在為人類創造利益,另一方麵又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同樣,科技進步對教育的影響也有積極與消極的兩麵,積極的方麵擴大了教育的內容、提高了教育技術、創造了教育發展的條件等。消極的方麵關鍵在於形成了對科學主義的頂禮膜拜,而輕視了科學人文主義的發展。這也是21世紀科學技術發展對教育新的挑戰。
科學技術的時代意味著:知識正在不斷地變革並在人類社會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世界上不少經濟學家預言在下個世紀中葉,人類將全麵進入知識經濟的時代。知識經濟作為未來社會的一種新型經濟,它是在充分知識化的社會中發展的經濟,它以高技術產業為第一產業支柱,以智力資源為首要依托,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知識經濟已不是遙遠的未來,我們今日已感到它潮頭奔湧的氣息,今天的教育要超前發展,培養在下個世紀知識經濟時代生存競爭的人才。
4.全球一體與多元文化並存。信息高速公路與因特網的建立與發展,使當前的國家與國家、民族與民族、種族與種族、宗教與宗教等等之間的相互接觸越來越頻繁,使“原來分立的人文世界逐步向一個地球村轉變。社會學者把這個世界一體化的現象稱為‘globalization’(全球化)。”(注:費孝通:《我對自己學術的反思》,《讀書》,1997年8月。)在全球一體化過程中,最難取得一體的是文化的價值觀念,這就使得多元文化並存與多元文化教育成為21世紀教育的主題之一。迫使人們必須要學會如何合作共處。這是一個越來越迫切的、新的教育課題。
(二)從中國國情來看
5.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之偉大創舉。從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我黨製定了正確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一係列的方針、政策。在鄧小平理論指導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一個偉大的創舉。它要求人們在思想觀念(包括教育觀念)上進行一係列轉變。在完成這項重大任務的過程中,自然也包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事業。二十年來已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成為鐵的事實。表明我們黨已經能夠創造性地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來解決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許多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