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作物品種的概念
作物品種是人們在一定的自然和經濟條件下,根據自己的需要,應用一定的育種技術創造的,經過較長時間定向馴化栽培的,具有穩定的遺傳特性的某種植物的一個群體。這種群體具有相對穩定的遺傳特性,在生物學、形態學及經濟性狀上的相對一致性,與同一作物的其他群體在特征、特性上有所區別;在相應地區和耕作條件下種植,在產量、抗性、品質等方麵都能符合生產發展的需要。作物品種是人工進化、人工選擇的結果,即育種的產物,是重要的農業生產資料。所以,品種是農業生產上極為廣泛地用以區分同一作物不同類型的特有名稱,而不是植物學上的分類,同一作物的不同品種,同屬於植物分類學上的種及亞種。每個作物品種都有其所適應的地區範圍和耕作栽培條件,而且都隻在一定的曆史時期起作用,所以優良品種一般都具有地區性和時間性。隨著耕作條件及其他生態條件的改變,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品種的要求也會提高,所以必須不斷地選育新品種以更替原有的品種。
二、優良品種在作物生產中的作用
在作物生產中,新品種的應用、增施肥料、防治病蟲害和改善管理等方麵,品種的作用最大,因此優良品種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都無法取代的。據有科學根據的估算,新品種的應用在提高作物產量方麵占40%。新中國成立以來,先後培育出41種作物的5000多個新品種、新組合,使我國農作物品種更換了4~5次,每更換一次,增產10%~30%。糧棉等主要作物優良品種覆蓋率已達80%~90%。從世界範圍來看,第一次綠色革命的興起與成功就得益於我國水稻矮腳南特、低腳烏尖及小麥農林10號等矮稈種質的鑒定及利用。可以相信,新品種的選育與推廣仍將是我國21世紀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優良品種是指在一定地區和耕作條件下,能符合生產發展要求,並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品種。生產上所謂良種,應包括具有優良品種品質和優良播種品質的雙重含義。優良品種在發展農業生產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提高單位麵積產量
優良品種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備豐產性,增產潛力較大。豐產性是一個綜合性狀,它要求品種在資源環境條件優越時能獲得高產,在資源環境條件欠缺時能獲得豐產。因此,優良品種的科學使用和合理搭配是大幅度提高單產的根本措施。在同樣的地區和耕作栽培條件下,采用增產潛力大的優良品種,一般可增產10%或更高,在較高栽培水平下優良品種的增產作用也較大。
(二)改進產品品質
推廣優質品種是改進產品品質的必由之路。優質品種的產品品質較優,例如穀類作物籽粒蛋白質含量及組分、油料作物籽粒的含油量及組分、纖維作物的纖維品質性狀等,都更符合經濟發展的需要。
(三)減輕和避免自然災害的損失
推廣抗病、蟲和抗逆能力強的品種,能有效減輕病、蟲害和各種自然災害對栽培植物產量的影響,實現穩產、高產,並能減少農藥使用而造成汙染。
(四)擴大作物種植麵積
改良的品種具有較廣闊的適應性,還具有對某些特殊有害因素的抗耐性,因此采用這樣的優良品種,可以擴大該作物的栽培地區和種植麵積。
(五)有利於耕作製度的改良、複種指數的提高
在我國北方,熱量不足常常製約資源的高效利用。選擇合適的栽培植物種類和品種進行組合,實施間作、套種,進行1年2收耕作製,可有效地提高資源利用率。
(六)促進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
實現大田作物作業機械化,要求配置適合機械化作業的品種及其種子。如在棉花生產中,一些先進的國家已培育出株型緊湊、適於密植、吐絮早而集中、苞葉能自動脫落的新品種,基本符合機械化收獲的要求,有力地促進了棉花機械化生產。
當然,優良品種的這些作用是潛在的,其具體的表現和效益還要決定於相應的耕作栽培措施。而且一個品種不可能是萬能的,它的優良表現也是相對的,因而育種工作絕不是一勞永逸,它是隨著生產發展和科技進步而不斷發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