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探究教育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
認知主義學習理論是與行為主義學習論相對立的、源自於格式塔學派的學習理論。20世紀50年代中期之後,隨著布魯納、奧蘇貝爾等一批認知心理學家的大量創造性的工作,使學習理論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後又進入了一個輝煌時期,他們認為,學習就是麵對當前的問題情境,在內心經過積極的組織,從而形成和發展認知結構的過程,強調刺激反應之間的聯係是以意識為中介的,強調認知過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認知主義的學習論在學習理論的研究中開始占據主導地位。
認知是指認識事物的過程以及對認識過程的分析。美國心理學家吉爾伯特(G.A.Gilbert)認為:“認知是一個人‘了解’客觀世界時所經曆的幾個過程的總稱。它包括感知、領悟和推理等幾個比較獨特的過程,這個術語含有意識到的意思。”認知的構造已成為現代教育心理學家試圖理解的學生心理的核心問題。
認知學派學習理論學者認為學習在於內部認知的變化,學習是一個比S—R聯結要複雜得多的過程。他們注重解釋學習行為的中間過程,即目的、意義等,認為這些過程才是控製學習的可變因素。
認知學習理論為認知教學論提供了理論依據,豐富了教育心理學的內容,為推動教育心理學的發展立下了汗馬功勞。認知學派學習理論的主要貢獻是:
1.重視人在學習活動中的主體價值,充分肯定了學習者的自覺能動性。
2.強調認知、意義理解、獨立思考等意識活動在學習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重視了人在學習活動中的準備狀態。即一個人學習的效果,不僅取決於外部刺激和個體的主觀努力,還取決於一個人已有的知識水平、認知結構、非認知因素。準備是任何有意義學習賴以產生的前提。
4.重視強化的功能。認知學習理論由於把人的學習看成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因而很重視內在的動機與學習活動本身帶來的內在強化的作用。
5.主張人的學習的創造性。布魯納提倡的發現學習論就強調學生學習的靈活性、主動性和發現性。它要求學生自己觀察、探索和實驗,發揚創造精神,獨立思考,改組材料,自己發現知識、掌握原理原則,提倡一種探究的學習方法。強調通過發現學習來使學生開發智慧潛力,調節和強化學習動機,牢固掌握知識並形成創新的本領。
其主要代表人物的理論內容如下:
一、柯勒的頓悟說
學習的認知理論起源於德國格式塔心理學派的完形理論。格式塔的德語名詞是Gestait,含義是完形,指被分離的整體或組織結構。格式塔心理學是以反對元素分析、強調心理的整體組織為其基本特征的。它認為每一種心理現象都是一個分離的整體,是一個格式塔,是一種完形。人腦對環境作組織的反應,提供一種組織或完形,即頓悟,其作用就是學習。格式塔心理學的創始人是德國心理學家魏特墨(M.Wertheimer)、科夫卡(K.Koffka)和柯勒。
柯勒曆時7年,以黑猩猩為對象進行的18個實驗,依據其結果,撰寫了《猩猩的智慧》一文,他發揮了格式塔理論,提出了頓悟說。
1.學習是組織、構造一種完形,而不是刺激與反應的簡單聯結。
1917年柯勒在《猩猩的智慧》一書中發表了他的頓悟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並非是簡單的刺激—反應聯結,也不是僥幸的試誤,而是通過對學習情境中事物關係的理解構成一種完形而實現的,是通過有目的的主動的了解和頓悟而組織起來的一種完形。
例如,在黑猩猩接起短棒打下高處的香蕉的實驗中,黑猩猩在未解決這個難題之前,對麵前情境的知覺是模糊的、混亂的。當它看出幾根短棒接起來與高處的香蕉的關係時,它便產生了頓悟,解決了這個問題。猩猩的行為往往是針對目的,而不僅針對短棒,這就意味著猩猩領悟了目的物與短棒的關係,在視野中構成了目的物與短棒的完形,才發生連接短棒取香蕉的動作。因此,學習在於發生一種完形的組織,並非各部分間的聯結。
2.學習是頓悟,而不是通過嚐試錯誤來實現的。
猩猩在學會了連接幾根短棒以取得高處香蕉時,在以後的類似情境中(如利用一根竹竿探取籠外手臂所不能及的香蕉;將兩三個箱子疊起來借以摘取懸在籠頂的香蕉等)立即運用已經“領悟”了的經驗。柯勒把這種突然的學會叫頓悟。學習就是由於對情境整體關係作了仔細了解後豁然開朗,是經過“突變”學會的,學習是知覺的重新組織和構造完形的過程。這種知覺經驗變化的過程不是漸進的嚐試與發現錯誤的過程,而是突然領悟,是由不能到能的突然轉變。而經過頓悟學會的內容,由於學習者在學習情境的觀察中加深了理解,既能保持好,又能靈活運用,這是一種對問題的真正解決,與試誤中的偶然的解決是不一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