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校本教師培訓(7)(1 / 3)

大學的學術前沿性質以及開放、探究等文化特質逐漸融入社會,日益成為人們普遍的生活態度和方式,這是學習型社會得以形成的重要的社會心理基礎。大學服務社會有各種不同方式和內容,在建設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這個問題上,我們更關注的是這種文化融合的方式。中小學教師實現專業化發展,需要大學文化的參與,需要走進學術前沿,尋覓創造、發展的新支點。同時,在中小學裏,天真活潑的兒童、青少年,豐富生動的教育生活,不僅始終成就著學校自身的文化,並且對參與其中的大學文化也產生著重要影響。同時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建設和教師即研究者運動都強調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建立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關係是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實施保障。

在文化融合的意義下理解大學與中小學的合作有著特定的含義。這種合作的基礎是參與雙方的相互理解,其實質是在理解基礎上意義和精神的重新建構,其結果是新質文化的生成和參與各方在同一過程中獲得的各自的發展。這種合作關係是一種平等、共生的夥伴關係。共同的合作,在改變中小學教育實踐的同時,也在實現著教育理論的建構,使教育理論朝著既是科學的又是生動的方向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是一座溝通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實現著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雙向建構。

(三)教師專業發展是在合作的實踐中實現教師的專業發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通過大學教育學者與中小學教師的合作研究,在研究解決現實問題的實踐中實現中小學教師教育,使他們獲得有效的持續發展。以研究的實踐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在研究的實踐中持續展開中小學教師培訓,是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建設的突出特點。

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與教師職業的研究性質密切關聯。“教師即研究者”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同義語,已經成為教師專業化運動中的一個重要觀念。實際上,研究既是一個專門的領域,也是一種態度,它與教育本身沒有根本的區別。

教師的工作是否具有研究的性質,關鍵在於我們如何理解教育和如何理解研究。如果僅僅從知識的傳遞出發去理解教育,教師隻能是一個教書匠的角色;如果從每個學生的成長出發,那麼,教師的工作就總是在實現著文化的融合、精神的建構,永遠充滿著研究和創造的性質。當我們把研究看作是教育實踐中的一種態度、方式,體現著教育的根本意義,那麼,教師就是教育研究的主體,他們的研究意識、主體意識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重要支撐。教師的教育實踐內在地包含著研究的意義,並且,隻有這樣,他們才能夠真正當之無愧地從事教育事業。

當前,麵向實踐本身、注重主體間理解的方法論轉向在我國教育中的突出表現,一方麵是理論工作者以一種實踐的自覺進入中小學,和中小學教師一起在中小學教育實踐中研究教育實踐;另一方麵是行動研究、質的研究近年來在我國教育領域的日益興起。行動研究把實踐者的行動和專業人員的研究結合在一起,形成實踐者在實踐中以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改善自己的實踐為取向的研究方式。質的研究以參與觀察、開放性訪談、原始材料的真實描述和深入分析以及紮根於原始材料的理論建構展開一條麵向實踐本身,把教育行為、行為的意義以及行為發生的情境視為不可分割的整體,實現意義的解釋性理解的研究道路。

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建設以合作研究的實踐實現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以質的研究把教育視為整體性的存在,注重意義的解釋性理解的基本態度,以行動研究由實踐者在實踐中以解決實踐中的問題、改善自己的實踐為取向的基本方式,掌握和綜合運用多種研究方法,形成研究與教育合一的教師專業生活方式。

教師專業發展學校建設以整體、開放、創造的態度理解教育教學和研究。把教育教學和研究視為教師工作的整體構成,這種整體性的認識是對教育意義和價值的根本性理解。強調教師獲得研究能力、成為研究者絕不意味著對課程與教學的忽視或削弱,而是在根本的整體的理解中把它們視為同一過程。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將因為與研究融為一體而獲得內在的、根本的推動力量。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的建設,學校教育教學和科研實踐的改進,教師的發展將是大學教育院係與中小學合作實踐中的共同的整體性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