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精粹
由於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活動,教師在教育這種特殊社會活動中,在不同時間、空間裏,與學生、教育內容以及各種環境之間構成不同的關係,表現出不同的行為,從而扮演著不同的角色。由於不同時代裏,教育這種特殊的社會活動中的各種關係在變化發展,教師的角色也就隨之變化發展。當代從工業社會向信息社會的變遷,通過教育與課程改革,從根本上變革著教育這種特殊社會活動內部和外部的各種關係,導致教師的角色正在產生根本的變化,要求教師角色實現轉換。
教師角色理論,是闡釋教育活動中各種社會關係對教師的行為具有重要影響的教育社會心理學理論。角色理論首先是在社會心理學中創立的,後來教育學家將其引入教育研究領域,逐步形成了包括教師角色理論在內的教育活動中的角色理論。
角色理論
角色理論是社會心理學中的非常重要理論,是用角色來理解個人社會行為的理論,即可以按照人們所處的地位、身份並根據人們對角色的理解、期望和要求以及對社會互動參與者起作用的有關群體來解釋人的社會行為。社會角色是由根據社會文化規定的,人的社會化過程就是在學習和掌握角色規範中實現的。角色理論包括角色知覺、角色技巧、角色期待、角色規範、角色緊張、角色扮演、角色行為、角色衝突、角色學習和角色訓練等內容。它主要強調人的社會行為的影響,而不是心理影響,認為人既是社會的產物,又能對社會做出貢獻。
一、角色與角色扮演
角色又叫“腳色”,它原來指的是戲劇舞台上的特殊人物。20世紀20年代,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米德首次將角色概念引入社會心理學理論中,稱為社會角色。社會角色是根據人們的社會地位決定,是社會所期望的行為模式,它包括三種基本含義:一是它是一套社會行為模式,每一種社會行為都是特定的社會角色的體現;二是由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身份所決定的,角色行為真實地反映出個體在群體生活和社會關係中所處的位置;三是符合社會期望的,按照社會所規定的行為規範、責任和義務等去行動。任何一種社會行為,不僅反映出角色扮演者的社會地位及身份,而且體現出個體心理、行為與群體心理、行為及規範之間的相互關係。
角色扮演,是指角色承擔者按照一定的地位和所處的情境,根據角色期待所表現出來的一係列角色行為。由於人們所處的社會地位和背景不同,受不同社會角色期待的製約,規定了人們各自不同的行為規範和不同的角色扮演的方式。角色扮演能否成功,一方麵取決於角色扮演者對自己在群體中所處地位的認知是否是準確的,對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恰當;另一方麵取決於扮演者的角色技巧運用是否恰當。判斷角色技巧的高低有三個維度:一是角色扮演數量,如果角色扮演者在各種情況下都能成功扮演不同角色,則說明角色扮演的技巧嫻熟;二是角色扮演者進入角色的程度要適當,不可過強,也不可太弱;三是角色扮演的時間長短,某些角色是不需要花費很長時間,而且在時間上也是不連續的,但是另一些角色卻需花費很長時間和經過很大努力。如果一個人所扮演的角色如果符合其角色地位所規定的角色規範,即合角色行為,那麼此扮演就是成功的;反之,則為不合角色行為,此扮演則就是失敗的。有時也可以把角色扮演理解為個體把自己置身於他人的位置上,按照他人的角色規範行事的過程。
二、角色行為與角色技巧
往往人們對角色行為的理解會有兩種看法。一是指個體承擔一定社會角色時表現出來的行為。了解一個人在特定的社會團體裏,在特定社會生活環境下扮演的角色,可以通過這個人所表現出的角色行為,對其地位、身份做出認知和判斷。二是指角色的規範和權利、義務所規定的行為,是角色期待在行為模式上的表現。因此,它是理想行為而不是承擔角色的個體的實際行為。按照第二種理解,就意味著樣本所有承擔角色的個體須通過學習在社會的影響和強製下,按照樣本去規範行為,從而使社會各組成成分內部及各部分之間協調一致。角色行為與社會文化關係密切,不同的文化傳統對同一角色有不同的行為規定。
角色技巧是指個體所具有的那些能夠導致成功、有效地扮演角色的特質和方式。通常包括角色扮演者的能力傾向、經驗因素以及特殊的角色訓練,一般分為認識技巧和運動技巧。角色認知技巧,包括角色知覺、角色扮演、移情作用、社會敏感性等內容,是指個體在與別人交往中根據得到的線索正確推斷他人和自我社會地位的能力,以及推斷社會和他人對某種角色恰當的角色期待的能力。這種能力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特征是,能夠識別他人角色反映中的微差別,為其做出正確判斷提供線索。角色運動技巧,是指角色扮演者身體各部位的動作、高度分化的肌肉反應和一定形式的語言反應。任何角色的扮演都需要有適當的姿勢、動作、麵部表情和聲調等運動反應。在運動技巧方麵,表意性功能是很重要的,它是通過角色扮演者的動作、言語、表情等一係列運動形式來說明其想表達的含義。角色技巧是在個體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學習、訓練和實踐獲得的,它對角色扮演的成功與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