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教學的動態生成,教師在設計教學預案時,要盡可能設計成板塊式的結構,教學預案可以大體勾畫出一節課的大致思路,但不必細致到課堂上的每一句話怎麼說。教師課堂上要提哪些問題,對於這些問題學生可能怎麼回答,教師在課前要做到心中有數。教師在自己的教學預案中,應留出足夠的教學空間,讓師生在課堂上對話交流,教師在教學預案中應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問題。
“課堂上可能發生的一切,不是都能在備課時預測的。教學過程的真實推進及最終結果,更多地由課的具體過程進行狀態,以及教師當時處理問題的方式決定。”在教學中,當發現預設與真實情境錯位,自己的主觀性與學生反饋的客觀性形成矛盾時,應立刻審視自己的教學行為,機智地找尋適合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手段與方法。積極捕捉和篩選學習活動中反饋出來的一切有利於促進學生進一步學習建構的生動情境和鮮活的教學資源,以渴望、讚賞的心態,麵對學生的奇思妙想與真知灼見,尊重並靈活處置好這些生成性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真正成為激情與智慧綜合生成的過程。
(五)質量效率意識
進行課堂教學改革,歸根結底是為了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實現個性的健康展。用《綱要》的話說就是:“使獲得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過程同時成為學會學習和形成正確價值觀的過程。”
1.確定切實可行的課時教學目標
課時教學目標是對一堂課教學結果的預先規定,它是單元教學目標的進一步分解。它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歸宿。教師在製定課時教學目標時,要注意以下四個問題:一是目標內容的具體性;二是目標的可操作性;三是目標實現的及時性;四是目標設計的靈活性。
2.注意多種教學方法的優化組合
教學方法是指向特定的課程與教學目標,受特定課程內容所製約的、為師生所共同遵循的教與學的操作規範和步驟,它是引導、調節教學過程的規範體係。它既包括了教師教的方法,又包括了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學的方法,是教師教的方法和學生學的方法在教學活動中的高度整合和有機統一。每一種教學方法都有其較強的針對性。教師在教學時要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和教學對象,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教師在備課時,要把新課程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現代化教學方法與傳統的教學方法有機結合,做到“一法為主,多法配合”。隻有從整體上發揮教學方法的優勢,才能實現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各項教學目標。
3.組織好有效的課堂練習
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學過程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學生每學一種新知識,必須當堂進行鞏固。組織練習活動有一些基本的要求,例如,練習內容要有針對性、典型性,練習安排要有坡度、有層次,練習的形式要靈活多樣,練習要麵向全體、因材施教等等,這些基本要求是廣大教師實踐經驗的結晶。在新課程的背景下,教師除了認真貫徹以上原則外,還要注意從學生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出發,結合解決實際問題組織豐富、有趣的練習活動。同時要關注學生在練習活動中的情感體驗,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應用意識。
4.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