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章 新課程理念與備課上課(8)(1 / 3)

如,一位青年教師執教“平行四邊形的判定”公開課時,設計了如下引入:“同學們,唐僧師徒經過九九八十一難取得真經後,佛祖要獎勵他們,在獎勵之前,佛祖再考悟空。題目是:已知E、F是平行四邊形ABCD對角線AC上兩點,並且AE=CF,求證:四邊形BFDE是平行四邊形。你能替悟空來解答這個問題嗎?”

教師提出問題之後,多數同學並沒有關心本題用現有的知識能否解答?如何解答?而是談論起了《西遊記》中的有關故事和人物,令執教教師十分尷尬。少部分同學沒有參與故事的談論,當問他們,你們在想什麼時?有的說,那個時候有這樣的問題嗎?回答的神情卻好像是老師在瞎編。是同學們對《西遊記》太感興趣了?還是老師把悟空和幾何題強行捆在了一起?或許二者都有吧。

實踐證明,並不是任何問題都能激起學生有意義學習的心理傾向,也不是隨便把問題提出來,就算是創設了問題情境。教學情境的創設是為教學服務的。應和所授課有密切的關係。作為教師,在問題情境的創設上,要注意以下幾點:以問題為導向設計教學情境;以教學知識點為依托設計教學情境;從有利於學生主動探索設計教學情境;從有利於檢測學生是否真正理解掌握所學知識而設計教學情境;在學生已有的認知基礎上設計教學情境;在學生學習經驗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情境;從有利於引起學生觀念上的不平衡設計教學情境。

(二)教學過程——一放就亂,一收就死

由於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往往處於被動的地位,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性差,學生隻是教師灌輸知識的“容器”。因此,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學生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性活動,教師要改變以例題、示範、講解為主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投入到探索與交流的學習活動之中”。從這一要求出發,老師們都實施了開放性的教學,讓學生有較大的學習空間和更多的思考餘地,讓學生在主動探索中學習課程知識。然而,審視當前的課堂教學,出現了“一放就亂”的局麵,無論什麼問題都要讓學生探索,放棄必要的指導時有所見,學生在課堂上“轟轟烈烈”,表麵上獲得了自主的權利,可實際上並沒有做到真正的自主,沒有掌握知識、形成能力。

如,有的教師上課便叫學生自己看書,沒有指導、沒有提示和具體要求,看得如何沒有檢查也沒有反饋,由學生一看到底;有的教師還提出學習內容由學生自己提,如喜歡哪一段就讀哪一段;學習方式由學生自己選,如喜歡怎麼讀就怎麼讀;學習夥伴由自己挑,想與誰交流就與誰交流等等。又如,課堂中也經常出現這種現象,教師提出問題後,宣布小組合作學習開始,前排學生“唰”地回頭,滿教室都是嗡嗡的聲音,四人小組裏,每個人都在張嘴,誰也聽不清誰在說什麼。有的小組兩三個人同時搶著發言,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誰也不聽誰的;有的小組互相推辭,誰也不就要討論的問題發表見解;有的小組借此機會閑聊、說笑或者幹其他事。也有的小組學習好的學生不等其他學生發言,搶先把自己的意見說出來,學困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流於形式,當老師提問到學困生時,他們雖然往往能夠答對,但這並不是他們自己思考得到的。結果,好的更好,差的更差。

於是,課堂教學又重新回到教師講解、教師指導、教師評價、教師示範上來,學生學習數學的活動又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出現了“一收就死”的局麵。

要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做到讓學生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有機結合。首先,合作學習的前提是學生的自主學習。因為個人在相互影響的“頭腦風暴”小組中產生出的創意比在單獨的“頭腦風暴”中產生的創意少。其次,在合作學習中,教師必須選擇適當的合作學習時機,構建結構合理的合作小組,建立有序的合作常規,營造寬鬆的合作氛圍,傳授必要的合作技巧及采用發展性的評價方式。第三,教師必要的講解、適時的指導是必不可少的,要講在關鍵處,導在點子上。

(三)教學內容——淺嚐輒止,挖掘不到位

1.對基本概念的理解不能形成直覺

現在,多數教師認為考試中不考概念,概念教學多花費些時間“不合算”,概念教學往往會“開門見山”、“一筆帶過”,缺少揭示概念的發生形成過程,概念教學占課堂教學的時間十分有限,而將大量的時間花在解題、練習中,導致學生對概念不求甚解、生吞活剝、“一背了之”。殊不知,“對於基本概念的理解要變為直覺”(楊振寧語)。理解要達到“直覺”的程度,就要做到,無須停頓下來思考,就能夠不假思索地做出判斷。以方程的概念為例來說,會背“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叫‘方程’”,有什麼意義?學習方程概念,必須達到理解的程度,即知道方程的本質是為了尋求未知數,而在未知數和已知數之間建立起來的相等關係。進一步,當“方程概念”成為一種“直覺”的時候,一旦麵對現實問題,立刻就能判斷這是“方程”問題,而且下意識地在已知數和未知數之間“拉關係”,以至成為一種本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