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1 / 3)

尊師重教情誼常青

黃帝悟道拜牧童

黃帝,生卒不詳,少典之子,本姓公孫,長居姬水,因改姓姬,居軒轅之丘(在今河南新鄭西北),故號軒轅氏。出生、創業和建都於有熊(今河南新鄭),故亦稱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他以統一中華民族的偉績而被載入史冊。他播百穀草木,大力發展生產,創造文字,始製衣冠,建造舟車,發明指南車,定算數,製音律,創醫學等,是承前啟後中華文明的先祖。

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曆史,自古以來就有著尊師的傳統。這種優良的傳統可以追溯到很久遠的年代,追溯到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

大約在四五千年前,在黃河、長江流域,居住著許多氏族和部落。其中最有名的一個部落首領就是黃帝。傳說中的黃帝姬姓,號軒轅氏,也叫有熊氏,他是一位傳奇式的英雄人物,是後代人十分尊崇的聖賢。黃帝非常尊重賢才,隻要有才能的人,不論年齡、地位如何,他都尊為老師,虛心請教。民間流傳著一個黃帝拜小牧童為師的故事。

有一天,黃帝帶著幾個隨從到很遠的具茨山去拜訪聖人大隗。當車行到襄城郊野的時候,前麵沒有路了,他們隻好停下車來,四處找路。可是,原野芒茫,山路崎嶇,怎麼也找不到路,找來找去,連回去的路也辨不清了。想要找一個人問問路,可周圍連一個人影也沒有,大家的心情十分沮喪。

落日漸漸西沉,幾個人又困又乏。黃帝心裏非常焦急,仰慕已久的大隗見不到,連晚上在哪兒住宿都不知道,怎麼辦呢?正在這時,突然有一個隨從叫了起來:“看,馬!”大家隨著這個人的手指看過去。真的,遠遠的山坡上出現了一匹馬。緊跟著,兩匹、三匹、四匹……有一群馬正從遠處悠閑地邊吃著草邊走過來。“有馬,就一定有牧馬的人,牧馬的人一定認識路。我們去請教他吧!”

幾個隨員七嘴八舌高興地議論著。“你們說得有道理,快把牧馬人請過來,我們向他問問路。”黃帝吩咐道。“小孩子!牧馬的是個小孩子!”又是最先發現馬的那個人叫了起來。“不,看看有沒有大人,小孩子不認路。”另一個人說。

馬群越走越近,再也沒有見到其他牧馬人。趕馬的是個小童子,年齡隻有九歲左右,一臉的稚氣。他能知道路嗎?“小孩子,你知道這附近有一座具茨山嗎?”黃帝問道。“知道。”小童張口就答。“哦,”黃帝很高興,又問,“你知道有一位叫大隗的聖人嗎?”“知道。”小童想都沒想。“哦,很好,很好。”黃帝更高興了,他又問:“你知道聖人大隗住在什麼地方嗎?”“知道啊。”小童眨了眨眼睛,回答得仍是那麼幹脆利落。

眾人都十分驚奇。黃帝感歎地對周圍的人說:“人不可貌相啊。這個小孩子不僅知道具茨山,還知道聖人大隗居住的地方,真了不起。看來,他是個非常有才能的人,我們何不向他請教呢?”

黃帝走近小童,俯下身去,非常認真地說:“小孩子,我再請教你,你知道應該如何治理天下嗎?”

小牧童沒有馬上回答,他想了想,說:“治理天下,是大人們的事。但我想那治理天下的人,也不過和我們平時要做的事差不多,他還需要做什麼呢?我小時候,要遊覽天下,當時正生著病,擔心實現不了自己的願望。這時,有位長輩教導我說:‘你遊覽城之野時,應該日出而遊,日落而息。’我按他的話去做,很好地實現了自己的願望。我現在病已好多了,我將要遊覽更遠的地力。您說的治理天下,隻不過像這樣罷了。我沒有什麼好說的了。”

“說得好啊!”黃帝似乎從小童的話中悟出了什麼道理,連連點頭。

這時已過黃昏,天已漸漸黑了,有兩個隨從催促黃帝趕快上路,剛才發現小孩的那人說:“軒轅黃帝啊,時間不早了,別再跟小孩子費時間了。我們快走吧,否則就見不到聖人大隗啦!”

“你說得不對,”黃帝嚴肅地對那個人說,“我們麵前的小孩不就是聖人嗎?他小小的年紀,說出的話含有多深的道理啊。我想,他一定還懂得更多的道理,我們為什麼不抓住機會再向他請教呢?”

說完,黃帝又俯下身子,恭恭敬敬地向牧童作了一個揖,說:“小牧童,你還能指教我些什麼呢?”

小牧童看看眼前這個氣度不凡、說話和氣的長輩,說:“我是牧馬的,就拿放馬來打比方吧。那治理天下的人,說實在的,與牧馬的人也沒有什麼不同的地方,隻不過是把馬群中的壞馬驅除出去罷了。”“除掉害群之馬,真精辟啊!”黃帝連聲讚歎。接著,他後退了兩步,俯在地上,向小牧童拜了兩拜,嘴裏不住地說:“天師,你真是我的天師啊!”

黃帝不因為小兒年齡小而輕視他,而是懷著謙虛的態度去向他請教。這正是“恭師敬長”、“不恥下問”的傳統美德啊!能者皆為師。在平時工作和學習中,我們也應當培養這種精神,使自己得到更好的發展。

黃帝實施的政治製度

在黃帝統治時期,他建立了最早的古國體製,即劃野分疆,八家為一井,三井為一鄰,三鄰為一朋,三朋為一裏,五裏為一邑,十邑為一都,十都為一師,十師為一州,全國共分九州。同時設官司職,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設三公、三少、四輔、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個官位管理國家。對各級官員提出“六禁重”,“重”是過分的意思,即“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員節簡樸素,反對奢靡。提出以德治國,“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唯仁是行,修德立義,尤其是設立“九德之臣”,教養百姓九行,即擔任法官、後土擔任獄官,對犯罪重者判處流放,罪大惡極者判處斬首等。

黃帝祠宇

黃帝祠宇位於浙江省縉雲縣仙都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內。原名縉雲堂,曾是軒轅黃帝三大行宮之一——三天子都的所在地,始建於東晉成帝鹹和(326-334)年間,是我國古代道教活動中心之一。黃帝祠宇坐東南朝西北,與陝西黃帝陵遙相呼應,形成“北陵南祠”的格局,是中國南方祭祀、朝拜中華民族人文始祖軒轅黃帝的主要場所。

孔子尊老子為師

李耳(生卒不詳),字伯陽,又稱老聃,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之一,道家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後人稱其為“老子”(古時“老”字的讀音和“李”字相同)。楚國苦縣(今河南省鹿邑縣太清宮鎮,一說為安徽亳州渦陽)人。

公元前 521年春,孔子得知他的學生宮敬叔奉魯國國君之命,打算前往周朝都城洛陽去朝拜天子,覺得這是個向周朝守藏室之史老子請教“禮製”的好機會,於是征得魯昭公同意,便與宮敬叔同行前往。

到達洛陽的第二天,孔子便徒步前往守藏史府去拜望老子。

老子聽說譽滿天下的孔丘前來求教,趕忙放下手中的筆,整頓衣冠出迎。

孔子見大門裏出來一位精神矍鑠的老人,料想便是老子,急趨向前,恭恭敬敬地向老子行弟子禮。進入大廳後,孔子再拜後才坐下來。

老子問孔子為何事而來,孔子離座回答:“我學識淺薄,對古代的‘禮製’一無所知,特地向老師請教。”老子見孔子這樣誠懇,便詳細地表達了自己的見解。

回到魯國後,孔子的學生們請求他講解老子的學識。孔子說:“老子博古通今,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歸,確實是我的好老師。”

同時還打比方讚揚老子說:“鳥兒,我知道它能飛;魚兒,我知道它能遊;野獸,我知道它能跑。善跑的野獸我可以結網來抓住它,會遊的魚兒我可以用絲條縛住魚鉤釣到它,高飛的鳥兒我可以用弓箭把它射下來。至於龍,我卻不能夠知道它是如何乘風雲而上天的。老子,就猶如龍一樣呀!”

“孔子尊老子”的故事一直被傳為佳話。這兩位“大賢”的會麵,彰顯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老子的誠懇值得我們學習,孔子的敬賢、尊師的傳統美德更為我們所敬仰!

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

“無為而治”的思想,最早是由老子提出來的。老子認為,天地之間萬物都是由道化所生的,而且,天地萬物的運動變化也都遵循著“道”的規律。

那麼,“道”的規律又是什麼呢?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二十五章》)也就是說,道的最根本規律就是自然,即自然而然、本然。既然“道”是以自然為本的,那麼對待事物就應該順其自然,講究無為而治,讓事物按照自身的必然規律自由發展,使其處於符合“道”的自然狀態,而不是對它橫加幹涉,不以“有為”去影響事物的自然發展。

《道德經》

《道德經》又名《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百家前的一部著作,為當時的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也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不分章,後來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共八十一章,是中國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劉莊為帝仍尊師

漢明帝劉莊(28—75),字子麗,廟號顯宗,東漢第二位皇帝。漢光武帝劉秀第四子,母為陰麗華。初名劉陽,封東海王。建武十九年(43)立為皇太子,中元二年(57)即皇帝位。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的時候,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劉莊繼位做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

雖然已經成為九五之尊,但劉莊卻經常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麵,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一樣,聆聽老師的指教。而且,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等,召到太常府,一起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時,劉莊就派人專程去慰問老師,甚至有空時還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時,他都是一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示對老師的敬重。

進門後,劉莊也往往緊緊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很久才離去。當朝皇帝對桓榮尚且如此,所以“諸侯、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複乘車到門,皆拜床下”。

桓榮去世時,劉莊還特意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老師的子女都做了妥善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