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趙勤:《市民社會、公共領域、及其與中國法治發展的關係》,《開放時代》雜誌2002年第3期,總第159期。

4、方朝暉:《對90年代市民社會研究的一個反思》,《中國現代化進程研究》第19期。

5、張曉群:《歐洲的封建專製和封建壓迫》,《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20期。

6、許紀霖:《近代中國的公共領域:形態、功能與自我理解——以上海為例》,《史林》雜誌2003年第2期。

7、方平:《清末上海民間報刊與公眾輿論的表達模式》,《二十一世紀》2001年2月號總第63期。

8、康曉光:《再論“行政吸納政治”——90年代中國大陸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研究》,《二十一世紀》,2002年8月號

9、李良榮:《社會生態環境和中國新聞改革》,《李良榮自選集》,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4年。

10、夏勇:《中國憲法改革的幾個基本理論問題——從“改革憲法”到“憲政憲法”》,《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2期。

11、郭飛雄:《戈爾巴喬夫改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得與失》,《蘇聯為什麼崩潰》,燕南網。

12、沈宗武:《論蘇聯共產黨高層權力結構的變遷與蘇聯解體》,《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19期。

13、陶文昭:《蘇聯模式終結於信息時代的黎明》,《二十一世紀》網絡版第19期。

14、臧海群:《韓國的大眾傳播與社會發展》,傳媒學術網。

15、張強:《新權威主義在中國》,世紀中國網。

16、李春玲:《中產階層:中國社會值得關注的人群》,《2004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

17、黨國英:《民主政治的動力:國際經驗與中國現實》,《戰略與管理》2003年第5期。

18、李強:《超越大眾民主與權威主義——共和主義對中國政治轉型的啟迪》,燕南網。

19、房寧:《論民主政體的政治穩定功能》,《戰略與管理》1998年第2期。

20、曹凱:《從黨內普選與分權到憲政民主——對中國漸進式民主化進程的思考》,燕南網。

21、吳庸:《1978年到1988年意識形態領域內的較量》,《當代中國研究》2004年第3期。

22、徐友漁:《知識界到底在爭甚麼?》,http://www.cnreads.com。

23、謝嶽:《“新左派”與自由主義的政治學之爭》,《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2年8月號。

24、劉軍寧:《直接民主與間接民主:近義還是反義》,《共和、民主、憲政:自由主義思想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98。

25、劉軍寧:《有限政府與政體改革》,http://intellectual.members.easyspace.com。

26、楊鵬:《德國社會轉型的痛苦經驗及德國企業家階層的政治幼稚病》,《企業家與社會》2005年第2期。

27、閑言:《再論民主緩行——與劉曉波先生商榷》,凱迪網絡。

28、曹凱:《從黨內普選與分權到憲政民主——對中國漸進式民主化進程的思考》,燕南學術。

29、徐賁:《公民新聞、公眾和公共政治》,世紀中國。

30、李景鵬:《關於科學決策與民主決策》,《北京行政學院學報》1999年第1期。

31、江宜樺:《公共領域中理性溝通的可能性》,《知識分子論叢》第1期。

32、何舟:《從喉舌到黨營輿論公司》,《中國傳媒新論》,何舟、陳懷林編著,香港:香港太平洋世紀出版社有限公司,1998。

33、申明民:《政治轉變中的中國共產黨》,《二十一世紀》網絡版2005年5月刊。

34、鄧正來:《〈焦點訪談〉及其背後的結構性力量》,中評網。

35、孫立平:《改革前後中國大陸國家、民間統治精英及民眾間相互關係的演變》,《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4年春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