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隴原大地改革開放、轉型跨越的火紅年代,我作為甘肅省人事廳(省編辦)黨組書記、收官廳長,又作為新組建的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首任廳長,“辭舊履新”的情結悠然升起,多有感慨。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屈指算來,自60年代末參加工作,迄今已逾40載。特別是在機構變遷,承前啟後的五個年頭任職中,我既履行了省人事廳(省編辦)黨組書記、最後一任廳長的重任,又肩負了省人社廳首任廳長的使命,負重爬坡,步履艱難。好在有省委組織部副部長的頭銜,拓展了協調各方的空間,倒也做了不少有利於社會發展,為老百姓服務的事情,心中感到踏實和無悔。
俗話說得好:“生容易,活容易,生活不容易;人好辦,事好辦,人事不好辦。”的確如此,富有哲理。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是省政府的重要民生部門,承擔著就業、社會保障、人事人才、收入分配、和諧勞動關係等工作職責,服務對象成千上萬,服務群體千差萬別,稍有不慎就會一石激起千層浪,稍有不如意就會挫傷人的感情,給社會帶來不穩定因素。因此,做人的工作,特別是做好件件關係利益利害、事事關乎民生民本的人事工作,是極其不易的一項神聖而偉大的事業。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人社廳長的位子的確不好坐,如果沒有時刻牽掛群眾安危冷暖,堅持不懈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堅定信念,沒有矢誌不渝為國盡責、為民謀利的坦誠胸懷,一時一刻都是坐不下、坐不住、坐不穩的。
些小吾曹州縣吏、枝枝葉葉總關情。人社廳長不是什麼大官,隻是關乎民生的“衙吏”,服務人民的勤務員,忠於職責,恪盡職守是應盡的本分。我們的所思所想、所作所為,如果一刻偏離了“為人”的本位,將會一事無成,辜負國家和人民的期望。天天見的是不同麵孔的人,天天處理的是千差萬別的事,急群眾之所急,想群眾之所想,排群眾之所憂,解群眾之所難,這是天大的事,為政者必須親力親為。短短幾年的實踐,我對民生事業,對服務群眾的工作充滿了無限的感情。當看到高校畢業生就業難,甚至無業可就,造成人才資源的極大浪費,嚴重消弱了貧困地區對“知識改變命運”的渴望和信念;民族縣區一些孩子輟學打工或入寺當了和尚的情景,我心裏非常著急。經過調研提出,市場經濟條件下必須強化政府促進就業的職能作用,報請省委、省政府批準實施了每年扶持1萬名高校畢業生就業民生實事項目;當我收到甘肅第一個共產黨員、第一個黨支部書記張一悟老前輩的兒子因為孩子畢業後沒有找到工作,而感到傷感的信件後,我抓緊安排分管廳領導落實了孩子的就業崗位。我覺得,這不僅僅是我這個人社廳長的職責,更重要的是樹立了一種社會導向,體現了對老一輩革命家的尊重和緬懷;2009年10月,當我們調研了解到蜚聲海內外的酒泉衛星發射基地,有一批老職工的社會養老保險問題沒能得到及時解決,影響了專家學者、老職工的情緒。同時,也困擾著基地發展的問題後,我們經過認真研究,當年就協調解決了基地378名老職工的養老保險問題,解除了基地發展的後顧之憂,穩定了軍心,安定了民心,我們感到無比喜悅;當我們麵對城鎮國有企業原“家屬工”、“五七工”要求納入社會養老保險管理的呼聲日益高漲,上訪不斷,成為影響社會和諧的不穩定因素的局麵。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們探索出台了指導意見,將全省符合條件的13萬“家屬工”、“五七工”納入了社會養老保險統籌管理,受到社會各界一致好評;原華亭運輸公司下崗職工近百人為解決他們的社會養老保險問題,專門給省長寫信反映。接到批件後,我們在第一時間會同市人社部門將這個拖了好幾年未解決的問題妥善予以解決,工人同誌的欣喜之情溢於言表,稱讚我們是人民的好公仆。回顧不是為了沉湎於成績,而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在、啟沃未來。在與民生工作的不解之緣中,我體會到做人的工作最偉大、最光榮、也最難做。但無論多難,隻要我們講黨性,憑一顆為民服務的赤子之心去努力踐行,就一定會成功並得到群眾的真心擁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