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人類學高級論壇_總序(1 / 1)

人類學研究本質上是理論研究,要解決的是人類各民族文化發展的一般規律問題。人類學本土化的意義,就在於怎麼把產生於西方的人類學這門學問引進中國,拿來解決我們中國自己的本土問題,甚至包括理論的本土化、對象的本土化、話語的本土化,還包括手段和隊伍的本土化。人類已經跨入充滿挑戰與機遇的21世紀,回顧人類學從西方傳入中國後,至今已有一百餘年的曆史,經過中國人類學家的不懈努力,中國人類學從無到有,從依附到向獨立發展,從引進到形成具有某些特點的中國學術傾向,並著力從事中國人類學體係的建立。人類學作為一種方法論,其精神實質是博大的世界目光,是科學的論證方法。因此,人類學要求人類學家跳出狹隘地域限製,以一種俯仰天地,融會中西,貫通古今的宏觀視野來審視其研究對象。所以對國內外研究的經驗,我們要認真學習,但反對全盤照抄。純粹的“拿來主義”是要不得的,隻有將西方人類學的理論、方法與中國人類學研究實踐相結合,在學習國內外研究經驗的同時,發揮個人研究專長,在研究中強調綜合取向,跳出西方學術界固有的窠臼,發揚中國文化兼容並蓄的傳統進行研究。為此,人類學高級論壇的宗旨是:

1.對中國曆史文獻進行人類學的解讀和分析

中國曆史的悠久是舉世公認的,其相關曆史文獻的豐富也是舉世無雙的。可以毫無疑問地說這是人類學一座古老而豐富的學術寶庫。但是,幾千年來,雖然出現過以《史記》作者司馬遷為代表的曆史學派,他開創了紀傳體的研究方法,在《史記》中對當時的中國的民族作了我們今天所稱的民族誌描述,但其後,尤其是清代考據學派的興盛,他們運用訓詁、校勘和資料收集整理的方法研究中國豐富的曆史文獻,使得近現代的學者往往隻重史料的考證,卻忽視對經過考證的材料的理論升華。今天我們麵對新世紀,在推進人類學本土化的時候,提倡運用人類學的理論與方法,對中國浩如煙海的曆史文獻重新審視、重新整合,作出新的解讀和分析,從中概括出新的論題,升華出新的理論,使人類學在中國的曆史文獻中受一次洗禮。

2.對中國社會進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

田野調查一向是人類學家們看重的研究方法,在中國人類學發展的今天,由於人類學本土化的需要,田野調查的作用愈來愈重要。因此,人類學必須走向人民、走向社會,而不應該走進書齋、走進象牙塔。而走向人民、走向社會就是走進田野進行調查。當前在占有世界上1/5強人口的中國正進行著人類曆史上最巨大的一次社會變革,中國社會正在發生的從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從封閉社會轉向開放社會的迅速轉型為人類學提供了最大最豐富的田野研究園地。中國人類學家應該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對目前中國正在進行的空前的社會經濟文化大變遷展開廣泛深入的田野調查,寫出不愧於這個時代的研究成果。隻有這樣才能讓人類學理論在具體的田野調查中受到一次洗禮,從而使人類學的理論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甚至從中升華出新的理論來。

3.把對中國曆史文獻的人類學解讀與對中國現實社會進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結合起來

西方人類學界有許多流派,其共同特點是十分重視田野調查;中國學者的特點是擅長曆史文獻的考據。而人類學的研究則既要求中國的人類學家們從考據中跳出來,運用人類學的理論和方法對中國曆史文獻進行人類學的解讀和分析,又要求中國的人類學家要十分重視田野調查,為國家服務、為社會服務。換句話說就是要求中國的人類學把對中國曆史文獻的人類學解讀與對中國現實社會進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結合起來,隻有這樣,中國的人類學才具有生命力,才能產生具有國際影響的人類學大師,才能形成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中國人類學學派。

本著這樣的宗旨,由中國海峽兩岸四地(大陸及台港澳)20家有影響的人類學研究機構和機關單位發起設立的人類學高級論壇,每年或隔年舉行一次。每次論壇的演講、發言和論文結集後由決心推動中國人類學發展的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我們堅信,在“人類學高級論壇”這個舞台上,將演出一幕又一幕中國人類學發展的“大戲”。

徐傑舜

2002年7月20日

於廣西民族學院相思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