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代是一個國家的青春年華,是一個激情飛揚、活力四射的年代。它承受著戰亂的陣痛,也孕育著新時代的萌芽。在這個時代裏,有思想的狂歡,有生命的自由伸展,一切都在自由自在的狀態下肆意生長。

就在這自由的土壤中,有一種思想浸潤著雨露陽光,露出它尖尖一角。也許它的發軔者也沒有料到,這尖尖一角竟伴隨著一個國家走過了幾千年的歲月,幾經風霜雪雨,終成參天大樹,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與命運。這就是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

原始儒家思想上承周代文化的社會哲學理想,為世人奉獻了四書五經等諸多經典。戰國後期,儒學發展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漢代時,董仲舒主張“獨尊儒術”,被漢武帝采納,從而使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思想文化的主流。發展到宋代,儒學又出現了一個高峰,即程朱理學,直到近代,儒家思想的地位一直很穩固,無人能將其撼動。五四時一聲“打倒孔家店”,將中國古典文化特別是儒家思想打倒在地,這是儒學最狼狽的時候。但隨著時代的發展,儒學複蘇,出現了當代以梁漱溟、熊十力、馮友蘭等為代表的“新儒家”。儒學頑強的生命力不得不令人感歎。

為何會出現如此局麵?這當從儒學本身以及它與其他各家的比較中尋找答案。對於儒佛道三家,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有一個生動的比喻:儒家好比糧食店,為人們提供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糧;佛家是百貨店,日常用品,林林總總,一應俱全;道家則是藥店,靈丹妙藥,用以濟世救人。儒家店必須光顧,聖人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佛家店則隨時可以逛逛,有錢則購,無錢則望;道家店則是無事不必登。由此可見,儒家思想是維持人們精神生命的基礎。

儒學的精髓是積極入世。跟道家學派的師法自然相比,它少了一份瀟灑脫俗,多了一份入世的使命感;少了一份消極避世,多了一份積極進取。跟佛教的清靜無為相比,少了一份來世報應,多了一份今生責任;少了一份普度眾生,多了一份責己修身。因此,儒家有煩惱:修身不完善,有誌難施展……但更多的是樂趣:修身之樂,施展抱負後齊家、治國、平天下之樂,而這些,正是其他學派永遠無法企及的。這些正是儒學思想魅力不減、源遠流長的內在原因。

儒家思想最主要的內容包括兩個方麵:一是政治思想。曆代儒家人物提出了大量關於國家與社會的治道、政道、為政之道等政治智慧。二是人學思想。儒學中蘊涵了非常豐富的有關為人處世、人生哲理等人生智慧思想。特別是其中儒學提出了關於為什麼要做人、做什麼樣的人以及如何做人等為人的道理。可以說,儒家所闡發的做人思想揭示了人為何存在、怎樣存在等涉及到的人的生存與發展問題。

古人說:“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雖然當代中國的社會文化環境與古代中國社會相比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也存在著許多共同的問題,儒家的人學思想無疑有需要舍棄的地方,但由儒家所闡述的許多人生智慧、人生哲理在當代仍具有普世性價值。因此這些有價值的東西理應為世人所共享。本書的目的就是撩開儒家思想神秘的麵紗,正如2500多年前一樣,給最多數的人以有益的啟示,使世人皆能從中擷取智慧的浪花,無論社會地位高低,無論貧富貴賤。

南宋大儒朱熹有一首膾炙人口的詩:“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孔孟等原始儒家思想就如同渠水之源,正因其以一種流動的姿態存於世間,所以能兼收並蓄,源遠流長。在此,僅以虔誠之心,從其中取清水一瓢,以饗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