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民主必須成為處於自我實現過程中的個人賴以成長的土壤;這不是一般的平庸者的民主,而是尊重差異和互相敬重的那些獨特個人的民主。兒童和青年人開始尊重差異和變化,也都彼此尊重各自的勞動價值和人的創造力。創造力並不是少數幾個人的特殊天賦,更確切地說,它是一個過程,而進行這個過程的能力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形成創造力的原料是渴求、好奇、想象和驚奇。對學校提出的主要要求是解放和鼓勵這些能力的成長。教師的職責是促進個人的成長。如果教師造成一種良好的風氣,同時也提供一些可以進行探究活動的基本技能和工具,他就能發展獨創性和創造力。限製和順從不能養成創造性;權威主義的教育隻能造就馴服的、而不是有創造性的學生。
教師在課堂上的責任是造成適當的氣氛和提供一定的機會,使每一個人都能夠成長和變化。學校的分數或獎勵不能促進成長。學校工作的目的應該是培養自律和自我評價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個人的成長和自我實現,而不是掌握知識。要鼓勵不斷地接受經驗、大膽想象和幻想。大量的測驗和大量的講授不能促進這種個人的成長和發展。學習決不應該是在憂慮的氣氛中的競爭。首先必須強調作為學習者的人,而不應強調學習的計劃。日程表必須有靈活性,而且必須公開,教師必須在他自己和他的學生之間形成一種積極的關係。必須要考慮到每一個人。人們想到,不計分數的學校和給優秀班的學生布置一些難度較大的作業可使學生獲得成長與發展的自由。學生自治、學生參與製訂計劃、鼓勵造成自由的風氣、以及廢除標準化的能力測驗等建議也都提了出來。
為了提供一種背景以使教育者和他的同事以及他的學生都生活在一種自我信任的氣氛之中,教育者必須了解他自己。不要把學生當作部屬來對待。教師要樹立這種觀點,即所有的學習都是自我學習;他要相信,人是要求成長的。所以,人們就歡迎而不是回避挑戰,因為人們認識到,隻有通過克服困難,人才能在消滅恐懼的鬥爭中享受歡樂。
既然人生來就是好的,那麼他將在教育者的指導下,通過選擇去察覺、行使和形成那種適合於他的價值。道德判斷不是按照傳統的標準,而是根據是否適合於個人進行判斷。因此,所有的行為都是在與周圍環境的聯係中隨著一個人當時的行動而變化的。個人的行為隨著他如何認識他自己和他的世界的情況而變化。個人總是持續不斷地朝著自我實現的方向努力的。因此,一個“充分發揮作用”或“可以勝任工作”的人的特點就在於他總是不斷地接受所有的經驗,而且充分地承認他自己。
察覺·行為·形成在前麵的章節中所談到的那些概念,在“管理和課程發展協會”
(theAssociationforSupervisionandCurriculumDevelopment)1962年出版的年鑒中已經被直接地用於教學、學校課程和教學組織各方麵。《察覺·行為·形成》的編輯者是佛羅裏達大學的阿瑟·康布斯(ArthurW.Combs),他是1962年年鑒委員會主席。康布斯和韋恩(Wayne)州大大學的厄爾·凱利(EarlC.Kelley),以及曾經和康布斯合寫那本被廣泛采用的職業教科書的唐納德·斯尼格Snygg),已經成了那些迫切要求把這種觀點用於學校工作所有方麵的教育家的領導者。
貫穿這部年鑒的主題是強調在師生之間形成深厚、誠實、正直關係的重要性,師生將在這種關係中通過人的相互作用和真正共同享受生活的樂趣來獲得知識和智慧。這本書提倡把各種不同的學生編在一組,而且將班級的規模限製在二十個人以下。要廢除等級和評分製度。
行為同一個人如何進行察覺有著直接的關係;為了要理解一個人的行為,我們就得理解他的感知場(perceptualfield)。一個明確的自我概念對於學習來說是十分重要的;這種自我概念是從經驗中構成的,與其說它是別人教給的,還不如說它是在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中自己找到的。一個人知道別人喜歡他,歡迎他,並不是因為有人這樣告訴他,而是他親自體驗到人們喜歡他、歡迎他。教師必須深信每一個兒童的價值。教師在給兒童們貼標簽(例如“懶惰”、“蹩腳的朗讀者”等等)時應該小心謹慎,因為兒童可能真會認為他們自己就是象教師所說的那樣。兒童需要積極的評價,而不是需要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