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歐美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經濟形勢和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國際關係也出現了新的形勢。在此背景下,作為社會生產與生活重要工具的教育,產生了重大變化與改革,而與教育體製改革的同時,也出現了重新論證教育理論的高潮,反映了新曆史條件下資產階級對教育這一社會現象的新的觀點、態度和要求。新的教育理論大多以現代哲學的各種流派作為理論基礎,對教育的作用、目的、過程、內容與方法,乃至教學的組織形式等進行了新探討,形成各成體係的現代教育理論流派。它們雖然立論不一,觀點各異,甚至互相攻訐,爭辯不已,但它們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都反映了現代資產階級的階級意誌、教育信念與價值觀。

在這些理論中,都侈談科學,包括宗教性理論派別也迫於當代科技發展的形勢,大講科學教育的重要性。在哲學觀上,它們都標榜自己“淩駕於唯心與唯物鬥爭之上”,似乎真正擺脫了唯物與唯心論的分歧與鬥爭,成為“公允”的理論體係。但在實質上,卻都未能也根本不可能擺脫唯心主義的本質,並頑固地抵製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則。在論述教育的根本問題時,它們極力突出唯我主義、階級合作,乃至複古主義等觀念。對此,必須給以科學的識別和嚴肅的分析。

但是,由於這些理論是在現代教育發展過程中產生的,它們反映了現代教育中的一些主要的重大的矛盾,又在深刻研究的基礎上得出一定的正確結論或提出發人深省的研究課題,所以,在對它們進行正確理解與科學剖析的基礎上,也能取得鑒戒與借鑒。

戰後幾十年中發展起來的現代資產階級教育理論,依其基本主張大致可分為下列幾種主要的類別:

直接抨擊現代派教育理論、堅決要求恢複傳統教育原則的新傳統派教育理論,它們包括要素主義、永恒主義、新托馬斯主義等派別;繼承並發展實用主義教育理論,屬於現代派教育理論的改造主義派別;50年代以後產生並廣為流行的幾派新的教育哲學,如存在主義、分析主義、結構主義的教育理論等等。

自杜威首次提出傳統教育的概念並對傳統教育給予批評以後,資產階級教育理論便分成兩大派係。以實用主義教育理論為代表的現代派教育理論在約半個世紀中占據了優勢地位。但從本世紀年代的後半期開始,又出現了回擊現代派、重新宣傳以傳統教育為核心的新傳統派教育理論,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暫停流傳,但從年代開始,新傳統派教育理論的宣傳與闡述獲得很大發展,並直接影響了現代資產階級教育製度的發展。這種情況以美國最為突出。

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資本主義壟斷經濟已有相當的發展。

但1929年至1932年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沉重地打擊了美國,造成經濟蕭條、社會政治形勢混亂、階級鬥爭加劇的局麵。統治者力圖從各個領域來調整政策、緩和局勢、消除矛盾。在教育領域內,紛紛譴責以現代派教育理論為指導的進步教育措施,認為這種教育所推行的一套漫無目的、雜無係統的課程、缺乏訓練的教師、放任自由的教育方法與組織形式以及學校裏缺少嚴明紀律等等,導致了美國教育質量的下降,以致破壞了傳統的社會文化的穩定性,從而造成社會危機,人們也喪失了對教育能創造美好生活的信心。因此必須對教育進行改革。

在國際形勢方麵,30年代末,德意日覬覦世界各國領土,準備發動世界戰爭。1937年日帝侵華,1940年德、意、日結成法西斯軍事侵略集團,自稱是“改革世界秩序的軸心。”當時的美國資產階級為抵製法西斯稱霸世界的野心,極力宣傳保衛和加強美國的民主製度,並提出通過教育培養有現代文化的公民,防止法西斯主義的侵襲,維護社會秩序。

正是在這種國內外形勢的需要下,30年代末,首先在美國出現了新傳統派教育思潮。它以反對現代派教育為出發點,重新論述資產階級傳統教育的基本主張,並大多以一定的傳統哲學體係為理論根據。這就是要素主義、永恒主義和新托馬斯主義諸教育理論流派的誕生。但受二次世界大戰影響,這幾種流派的理論真正發展與流傳並獲得較大聲勢是在戰後,特別在50年代-60年代初更為盛行。

(一)要素主義教育理論

要素主義(Essentialism)教育理論是新傳統派教育理論中最重要的一個派別。它強調在民族生活、文化曆史發展過程中的基本的、永恒不變的、青年人必須學習的文化與知識要素,同時也堅決主張傳統的教育、教學的基本內容、原則、方法等仍應是現代教育必須保留並發揚的要素。

1938年,在美國新澤西州大西洋城,一些持有不同哲學思想的教育學者組成一個學術團體,即“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委員會”。參加者包括著名的要素主義教育理論家巴格萊Bagley1874-1946)、德米阿什克維奇(MichaelDemiashkevich)、坎德爾(IsaacL.Kandel)、芬尼(RossFinney)等人。尤以巴格萊為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他寫的論文《要素主義者促進美國教育的綱領》(AnEssentiali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