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巷是一個小鎮,鎮上隻有八九百戶人家,都是楊氏一族。門戶雖少,但都是大門大院,人丁興旺,每家都有三五十人。
楊家巷坐落在雲馬山腳下,這裏山清水秀,風景宜人,曆來都是旅遊勝地。
說起這楊家巷,也是大有來曆。
楊姓是中華六大姓氏之一,族係駁雜,楊家巷這一支乃是傳自黃帝軒轅,自周朝遷居到此地後,就在此繁衍生息,修文習武,一直避禍不出。不過每代總有不少族人不甘寂寞,離開楊家巷出去闖蕩。這些人出去之後都憑著學識武功闖下了不小的名頭,大部分族人就此在外開支散葉,建立支係。對此楊家巷也不反對,甚至支係有困難的時候,都是盡力幫助。
說兩個廣為人知的: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起兵時缺兵少將,短欠錢糧,楊家巷盡起全族之力,幫助他開創隋朝,成就了他的不世功業;宋朝的時候,楊業駐守邊關,楊家巷也派出幾百名文治武功皆是上上之選的族人前去支援,天波楊府能威震天下、美名遠揚,與楊家巷的鼎力支持是分不開的。
隨著楊家聲名大振,楊家的文治武功也廣為人知,曆代朝堂之上都有不少楊氏能臣,像唐朝,楊氏一族官至宰相者就有十一人之多,其他大大小小的官員不知凡幾;再如宋朝,整個大宋邊關都是靠天波楊府在支撐著。
楊家巷就是這一切的發源地。
楊家巷武學中最有名的是槍法,楊家槍——這是天波楊府打下的名聲。戚繼光說“楊家槍變化莫測,神化無窮”(《紀效新書》),乃是武林第一名槍。然後就是太極拳,現在廣為流傳二十四式太極拳,就是出自楊家,每天晨練的廣場上那些老頭老太太練地大部分都是楊氏二十四式太極拳,由此可見楊氏武學影響深遠。
----------------------------------------------------------------------------------------------------------
天剛破曉,楊家巷東頭的一戶人家已經打開大門,走出一個扛著一支長槍青年人來。
這青年約莫二十一二歲年紀,身高一米七五左右,體型偏瘦,身上穿著一身白色的練功裝,濃眉大眼,挺直的鼻梁,嘴唇略厚,嘴角上揚,美中不足的是整張臉看起來略微有些秀氣。他的肩上扛著一支長槍。這支槍長二米一八,正是標準楊家槍的長度。
在十八般兵器中,槍屬於長兵器,俗話說“一寸長,一分強”,其他門派用的槍一般長度都在二米四到二米八之間,唯獨楊家槍的長度是二米一八。這也是楊家槍的一大特色。
這青年扛的這支槍和其他的楊家槍又有些不同。槍頭呈三棱狀,其中的一個麵的寬度略窄,大概是其它兩個麵寬度的三分之二,兩個寬麵相交的棱線呈圓弧狀,整個槍頭的長度也比其他槍的槍頭略長,看起來像是一把刀背過厚的小刀。槍頭和槍身之間沒有一絲縫隙,仿佛天生就是一體。
這槍也不知道是用什麼材料製成,灰白色的槍身,一點金屬的光澤都沒有,看起來灰禿禿地,毫不起眼。若不知道這把槍就是楊家的傳家之寶——龍骨槍,恐怕扔在地上都沒有人願意去揀。
俗話說“槍不可貌相”,這龍骨槍傳說是黃帝所用的上古神器,在楊家已經不知道有多少年了,跟隨楊家的曆代家主不知道打了無數場硬仗,可是槍身上一點傷痕都沒有,槍頭依然鋒利。可見此槍的確強悍。
這青年名叫楊銳,正是這代家主的嫡子。
楊銳乃是楊家年輕一代中的第一高手。雖然說在整個家族中他的資質算不上是最好的,隻有中等偏上,但是勝在勤奮。如今的世界已經是火器時代,武術因為火器的興起而日漸式微,君不見,中華武術有多少個流派消逝不見?雖然,楊家巷作為一個古老的尚武家族,仍然保持人人習武的習慣,但是,同樣是因為楊家巷是一個有著幾千年曆史傳承的古老家族,所以她有數不清的產業需要族人管理,再加上現在是和平年代,因此大部分族人都把精力放在了生意和享樂上,肯專心習武的越來越少了。
楊銳自從五歲開始習武,多年來一直堅持不懈,武功進步神速,早在兩年前槍術修煉已經大成。隻是內功心法“軒轅訣”進展緩慢,才剛修到第四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