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抱樸子(3 / 3)

以金液為威喜巨勝之法,取金液及水銀一味合煮之,三十日,出,以黃土甌盛,以六一泥封,置猛火炊之,六十時,皆化為丹,服如小豆大便仙,以此丹一刀圭粉,水銀一斤,即成銀。又取此丹一斤置火上扇之,化為赤金而流,名曰丹金。以塗刀劍,辟兵萬裏。以此丹金為盤碗,飲食其中,令人長生。以承日月得液,如方諸之得水也,飲之不死。以金液和黃土,內六一泥甌中,猛火炊之,盡成黃金,中用也,複以火炊之,皆化為丹,服之如小豆、可以入名山大川為地仙。以此丹一刀圭粉水銀立成銀,以銀一兩和鉛一斤,皆成銀。金液經雲,投金人八兩於東流水中,飲血為誓,乃告口訣,不如本法,盜其方而作之,終不成也。凡人有至信者,可以藥與之,不可輕傳其書,必兩受其殃,天神鑒人甚近,人不知耳。

中華書局,1985年版

妙語擷萃

玄之所在,其樂不窮,玄之所去,器弊神逝。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延伸閱讀

鏈接一:煉丹術

煉丹爐

煉丹術是古人為求“長生不老”而煉製丹藥的方術,這種方術在我國起源很早,據《漢書·劉向傳》載,淮南王劉安(前179-前122)在他的《枕中鴻寶秘苑書》中說,戰國時鄒衍(約前305-前240)有“重追延命方”,看來這可能是我國古代丹方之祖。可見我國煉丹術在先秦時期的確已經開始萌芽。到西漢時期,武帝劉徹(前156-前87)以更大的規模求仙求藥,並在宮中設立丹灶,親自從事煉丹。從此以後,煉丹之風就在封建統治階級中開始盛行,並且經久不衰,一直發展到宋元以後。

雖然煉丹家以追求煉製長生不老之仙丹為目的,但采用的方法和使用的原料使他們成為最先開始進行化學實驗和化學研究的人。在我國曆史上研究煉丹術的人中,最著名的要算晉朝的葛洪,在《抱樸子》中葛洪在吸收道教思想的基礎上,又加入了煉丹成仙的內容。

鏈接二:

抱樸子就是葛洪,是晉代的名醫,以煉丹術著稱於世,特別是在養生術方麵成就最高,他在後來人眼裏幾乎就是養生術的代名詞。

總的來說,抱樸子的養生之術就是靜心養氣,以寬容豁達的心態來麵對人世萬物,這樣,自然也就能長生了。

鏈接三:

《抱樸子》是一部中國古代著作,後來被作為道教經典,是晉代(265-420年)的道教大師葛洪所作。《抱樸子》是由《抱樸子內篇》和《抱樸子外篇》兩部書組合而成的。《抱樸子內篇》主要講述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禳災卻病,屬於道家。其內容可以具體概括為:論述宇宙本體、論證神仙的確實存在、論述金丹和仙藥的製作方法及應用、討論各種方術的學習應用、論述道經的各種書目,說明世人修煉的廣泛性。《抱樸子外篇》則主要談論社會上的各種事情,屬於儒家的範疇,也顯示了作者先儒後道的思想發展軌跡。其內容可具體概括為:論人間得失,譏刺世俗,講治民之法;評世事臧否,主張藏器待時,克己思君;論諫君主任賢能,愛民節欲,獨掌權柄;論超俗出世,修身著書等。

總之,《抱樸子》將玄學與道教神學,方術與金丹、丹鼎與符、儒學與仙學統統納為一體之中,從而確立了道教神仙理論體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