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城市圈囈語:田園雙棲的夢幻抉擇
撇開一切不談,如果真的能達到城市圈的理想狀態,那就是城市的終極目標、人類追求的完美狀態嗎?
埃比尼澤?霍華德(Ebenezer Howard)有一本書叫《明日的田園城市(Garden Cities of Tomorrow)》(初版名為《明日:一條邁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是一本在城市研究領域具有世界級影響的書,被翻譯成多種文字流傳全世界。
這本書最初出版於19世紀末,比“城市圈”鼻祖還要早上半個世紀,但這本書所闡述的概念,在現在看來,比“城市圈”所提倡的理念更為先進,正因為如此,到了21世紀,田園城市運動也發展成為世界性的潮流。
《明日的田園城市》主要論述了兼具城市和鄉村優點的新型居住形式—田園城市,並針對當時英國大城市所麵臨的問題,提出用土地社區所有製、建設田園城市的方法逐步消滅土地私有製。作為一本公認為最具經典性的城市規劃理論專著,它引導了城市規劃專業的建立,作者霍華德也因此成為城市規劃界的開山鼻祖。
《明日的田園城市》一書在英國再版六次,每一次再版都引起人們極大的關注,這種關注源自於人類在城市化時代中對自己命運的關懷。六個版本一方麵說明人們對它有經久不衰的熱情,另一方麵也反映了社會認識的變化。
在人類文明曆史長河中,城市在促進物質文明、文化繁榮和社會進步上的作用是有目共睹的。然而,城市的繁榮和發展也付出了昂貴的代價—田園景觀消失,鄉村文化衰落,城市社會結構兩極分化,環境汙染、資源過度消耗使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環境支撐能力下降等。這種代價不僅製約了人類對環境品質和生命品質日益增長的追求,也影響了城市的健康發展。霍華德先生所處的時代正是英國工業革命帶動城市化蓬勃發展的時期,也是資本主義瘋狂擴張的時期。霍華德先生設想的未來田園城市是自然之美—水清潔、無煙塵、空氣清新、田野與城市相融,社會公正—無貧民窟、社會機遇平等、充分就業,城鄉和諧—城市繁榮和鄉村發展互動取代城鄉分離。
對比城市的現代發展,特別是在近十年中國高速的城市化進程中,中國大城市的城市病已日益嚴重。大規模的城市改造和“城市美化運動”正在深刻改變城市的麵貌、功能和生態。很多大城市追求大草坪、大廣場、景觀大道或摩天大樓,打造震撼人心的視覺效果,這並不是從市民生活的內在需求中產生的,不是城市的有機生長。
北京和上海的問題最具代表性。北京的古都文化正在被日複一日地摧毀。而上海作為新崛起的經濟中心,已經令世人側目,但作為新複興的文化中心卻令人失望,至少目前還看不到希望所在。在《城市季風》的結尾,作者寫道:在世紀之交的風雲變幻中,“京派和海派,依然是一個富有價值和魅力的文化主題嗎?”今天看來,這的確已成挽歌。上海已不是那個上海,北京也不是那個北京,同樣不再重要,但生活仍在沸騰,新的一代正在新的城市創造屬於他們的文化。
文化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倒是埃比尼澤?霍華德那本“行動指南”給了我們很大啟發,在其著作《明日的田園城市》的影響下,1899年英國成立了田園城市和規劃協會,田園城市建設運動也就此發端。受此影響,20世紀四五十年代大倫敦規劃方案體現了田園城市目標,其創新理念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影響。
城市是人類最重要的居住環境,據估計,2025年世界2/3的人口將成為城市居民。為了建設健康、安全、公正和可持續發展的城市、鄉村,世界各國都在不斷豐富和發展著田園城市的深刻內涵,這些努力體現在聯合國人類居住區大會所通過的《溫哥華宣言》和《伊斯坦布爾宣言》中。
目前,生態城市建設正成為世界性潮流,霍華德先生的追求也逐漸變為現實。除了英國建設的萊奇沃思(Letchworth)和韋林(Welwyn)兩座田園城市以外,在奧地利、澳大利亞、比利時、法國、德國、荷蘭、波蘭、俄羅斯、西班牙和美國都建設了“田園城市”或類似稱號的示範性城市。
《明日的田園城市》總結了英國近現代工業發展對社會造成的巨大影響,對19世紀迷茫城市化進行了理性的現實批判。這部“注定成為20世紀城市規劃全部曆史中最有影響和最重要的書”所表達的思想,在今天看來仍不失其理性精神光芒和曆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