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9章 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淺探(2)(1 / 2)

人的社會特質是社會關係的反映和體現,表現為人在處理和調節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人與自身關係時的價值取向、行為準則和精神狀態。也就時說,人格是對人的綜合素質的高度抽象。

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人文關懷就是要培養和塑造具有完善人格的人,或者說綜合素質高的人。優秀的人格品質並非與生俱來,而是獲得性品格。古希臘哲人早就指出:“優秀的天性若得不到適當的教養,則所產生的結果愈壞,大奸大惡的事跡從不出自庸才。”

以人文關懷促進人的德性現代化,構建完美的人格品質,這是對現代大學人文教育最簡潔的表述,也是現代大學人文教育的核心思想。它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精神,即把學生人格作為主體培養,促進學生人格的發展、完善。

輔導員通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關懷,轉變學生思想認識,使學生心靈受到正確道德規範和價值理念的引導與塑造,潛移默化,習與性成。從實踐的角度分析,輔導員通過人文關懷式的工作,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啟迪學生的理性覺悟,引導學生的精神自律,完善學生的心靈和諧,最終實現對學生優秀人格品質的塑造。

三、在輔導員工作中加強人文關懷的措施

高校輔導員一般都擔當著200-300人的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同的學生存在著不同層次、不同指向、不同強度的需要、興趣和愛好,這要求輔導員必須從學生的思想實際出發,區別對待,根據學生的個性特點和個人要求,對學生開展有針對性的教育工作,從理性的高度進行科學透徹的分析,真心實意地去解決學生思想上的困惑和深層次問題。為此,要著重從以下幾個方麵作出努力。

1.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

人文關懷的教育理論認為學生和老師同是教育的主體,在雙主體的相互關係中,學生又居於中心地位,教師是服務者,教師的工作是為了讓學生成長和成才。學生是能動性的主體,所有的外部因素都要通過學生的選擇和內化才能起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輔導員必須絕對尊重學生的人格,愛護學生的自尊心,遵循以人為本原則,一切為了學生。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尊重學生在整個思想道德教育過程中主動性的發揮,給他們以平等自由參與的機會,讓他們充分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服務、自我激勵和自我完善,從而學會對自我負責、對他人負責、對社會負責,以達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是要引導和鼓勵學生主動地參加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活動,如引導學生在主題班會中開展社會熱點問題的討論、辯論、演講、情景模擬等活動;利用課餘和寒暑假參加社會調查,開展社會服務活動;積極主動參與義務勞動,參與校內外的誌願者活動,參與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參加係、班級組織的各項主題活動等。促使學生主動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作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選擇,促進學生自身發展,從而有效地實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培養目標。

2.采用對話交流的教育方式

在傳統教育思想的長期影響下,輔導員普遍習慣采取“單向灌輸”的辦法,總是一廂情願地向學生灌輸各種思想道德修養規範和要求。這種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已經不合時宜。新時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式一定要貼近大學生的思想實際和思維方式,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做到真正理解大學生、關懷大學生,而決不能成為異於大學生需要之外的單向灌輸。因為隻有充滿關懷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夠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思想上的對流、心理上的交融,才能真正為大學生所接受,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預期目的,真正促進大學生的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