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論大學精神的育人功能(1 / 2)

——以黃嶺精神為例

錢曉

一、對“大學精神”的理解

大學精神是我們從事高等教育工作的人經常要提到的一個概念。但什麼是“大學精神”?學界並無定論。在筆者視野所及,有學者認為,“大學精神”是大學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其本質特征應為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也有學者認為,大學精神是介乎理性和感性之間的一個範疇,它的形成是多重因素長期相互碰撞和融彙的結果。還有學者對校園文化進行分層研究,校園文化被分解為物質、製度、行為和精神四個層麵,很明顯,精神層麵是核心層,是基於物質、製度和行為諸層麵的內隱部分,大學精神被理解為校園文化的核心特質,具有占據高端的指導功能。這些不同的理解,是基於不同的角度和需要作出的,並無誰對誰錯的問題。應該說,前人的理解為我們更為準確地把握“大學精神”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作為一名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筆者主要關心“大學精神”的育人功能。因此,筆者認為,“大學精神”應當有廣義與狹義的區別,即“大學精神”和“大學的精神”之別。

廣義的大學精神,是一種具有普遍意義的理念,是所有大學共有的區別與其他社會組織的特質,如前所述的“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社會關懷精神”。

狹義的大學精神,是某一所大學在長期的辦學曆史中形成和發展起來獨具該校特色的校園文化核心元素,一經形成,就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規約性和指導性,就具有了育人功能。也就是說,它經廣大師生薪火相傳、多番磨礪而逐漸成型後又反哺師生、滋養後學,隨著學生服務社會,為社會廣泛認同並因之對社會有所影響。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對大學精神的育人功能進行探尋是必要而可能的。

二、對大學精神育人功能的理解

大學精神的育人功能是大學精神的基本功能,是大學精神形成的理由之一,也是大學精神得以綿延不絕、不斷升華的動因之一。大學精神育人功能主要體現在大學精神被師生認同、內化從而影響學生的學習目的、學習風氣、人生誌趣和教師的師德教風、職業理想等。換言之,大學精神在其形成過程中的曆史人物、曆史事件和曆史凝練出的道德理想、人生哲理對師生來說是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廣大師生永續不竭的精神源泉,大學精神因此內在地蘊涵了豐富的育人資源,天然具有育人功能。

以黃嶺精神為例,可以很好地說明這個問題,可以幫助我們理解大學精神的育人功能。

黃嶺精神是四川理工學院的大學精神,伴隨著四川理工學院的成長,經過時間的大浪淘沙和風雨洗禮積澱而成。1965年,根據毛澤東主席“備戰、備荒、為人民”的戰略決策,國務院總理周恩來親自批示,作為教育部重點高等學校的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內遷部分保密專業到西南地區建設一所理工院校,選址自貢黃嶺——這個距離市區38公裏的荒山上,創建了華東化工學院西南分院(對外稱之為“652工程”),開始了中國西部地區一所本科工科院校的建設。為了這所西部高校的建設,1965年,上海第一批拓荒者來到了“黃嶺”,黨委副書記丁西三、教務長蔣淩域(曾任原華東化工學院黨委書記)帶領數百名教職工離開繁華的大上海,離開朝夕相處的親人,浩浩蕩蕩地來到這個遠離故鄉幾千公裏之外的陌生地方。他們沒有一點猶豫,沒有一點退縮,用青春和熱血,披星戴月,修房築路,開辟出了400餘畝嶄新的校園。拓荒者們遵循校長張江樹倡揚的“勤奮求實”的精神,科學規劃,精心設計,開始了中國西部地區一所本科工科院校的建設。為了這所西部高校的建設,一代又一代教職員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老院長羅立,因缺醫少藥,52歲英年早逝在工作崗位上;老書記隆貫一,無私奉獻,到離開人世時,他的夫人還是臨時工;我們的青年教師,愛校敬業,堅信校興我榮,連自己兒子的乳名都叫“652”……

不論是嚴冬還是酷暑,那些起早貪黑帶著幹糧盒飯奔波到幾十公裏外的各校區上課的老師們,以爭分奪秒的步伐走出對高等教育事業執著的追求與熱愛;風霜雪雨,冬去春來,那些白發蒼蒼挑燈夜戰在昏暗的小屋裏的教授們,以對事業的忠誠和對創造美好未來的堅定信念譜寫出理工學院的壯麗詩篇;那些奮力拚搏而積勞成疾累倒在講台上、實驗室、一年幾次住進醫院的教職員工,用無私奉獻傾注的心血才換來今天學校的建設發展成果。

我校學生秉承黃嶺精神,不僅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正確的價值準則、健康的審美情趣、鮮明的個性特征、較強的社會責任感和誠實守信的品格,而且在重大事件麵前能夠理性地表達愛國熱情,湧現出了許許多多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跡。弘揚黃嶺精神, 培養出的學子普遍能勤奮求實,紮根西部,吃苦耐勞,無私奉獻,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今,四川理工學院畢業生大部分人已成為各條戰線上的骨幹和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