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屬於中國傳媒大學“211工程”二期重大科研項目“廣播電視藝術學學科體係研究”的主要成果之一。全書既是對於當代中國廣播電視藝術學的學科體係與範疇以及前沿研究領域的一次總體掃描與把握,也是本學科組同仁本著一個相對一致的學術立場對於廣播電視藝術學的研究和探索的一次全方位的總結和思考。
全書共以十七章的篇幅就廣播電視藝術學的學科研究的各個主要方麵進行了係統闡述。其中,第一至第三章,為全書的“緒論”部分,著重闡述廣播電視藝術學的學科研究對象、範疇,學科的曆史發展及其方法論體係;其中包括對於廣播電視藝術在中國的發展曆程的描述,對於廣播電視藝術學的學科研究曆史與現狀的縱覽,對於廣播電視藝術學學科對象、範疇體係以及廣播電視藝術學的研究方法的界定與探究,等等。第四至第七章,為“本體論”部分,主要是就廣播電視的藝術語言、表現方式、構成要素以及廣播和電視的存在樣式、審美文化屬性與大眾敘事特質等方麵展開討論;這既是整個學科研究的基礎,是對於廣播電視藝術形態樣式本身的把握與描述,同時更是對於廣播電視藝術本體規律思考的起點與歸宿。第八至第十三章,為“傳播論”部分,也是本書著墨較多、用力甚勤的部分,其中較為全麵而深入地探討了廣播電視藝術傳播的諸多方麵的問題,諸如廣播電視的傳者與受眾的關係、傳播過程、傳播效果、廣播電視藝術接受心理與當代審美文化(如“明星現象”)等;這是對廣播電視藝術傳播的特質及規律的深入思考與理性總結。第十四至第十七章,則是屬於“功能論”部分,主要討論廣播電視藝術在當代社會中的功能、價值與使命,以及廣播電視藝術作為當代社會的一種文化產業,需要審視其現狀、總結其發展經驗並明確其未來的基本走向。可以說,以上幾個方麵(方法論、本體論、傳播論、功能論等)構成了當代廣播電視藝術學建構中的幾個基本的學術板塊,並且也由此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學術體係。
相對於此前學界前輩及同仁的廣播電視藝術學研究而言,本書的理論構架雖然還談不上十分完善,具體論述也並非鞭辟入裏,但是,我們願意將自己對於當今廣播電視藝術的審美創造、文化傳播、藝術功能、產業理念及實踐等諸多問題的思考與探索,作為我們所共同追求的學術目標,協力探索,整體推進,以期對中國廣播電視藝術學的學科建設盡綿薄之力。
本書的作者屬於中國傳媒大學張鳳鑄教授帶領下的一支年富力強的學術團隊,其中尤其是以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的學術骨幹、青年教師以及一些在讀博士和碩士生為主體。他們密切合作、有效分工,各章節分頭執筆、分別署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