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1)

4歲讀小學,3年完成了小學六年的課程,8歲進入中學,13歲就讀國家重點大學——湘潭大學,17歲考上中科院的碩、博連讀。

這個小孩就是中央電視台《新聞調查》中《“神童”的成長》節目的主人翁魏某。但學習如此優秀的“神童”在上大學時,卻還需要母親陪讀以照料自己的一切生活起居。由於魏某隻一門心思地看書學習,從來沒有抽出時間和同學們進行接觸,一天天長大成人的他,卻不懂得如何跟周圍的人交往。由於長期以來生活上不能自理,其狹隘的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已經不能適應中科院的研究模式,魏某最終隻能被淘汰。

在別人眼裏,魏某是個值得稱讚的乖孩子,但由於學校教育在某些方麵的缺失而使其不能被社會認同,讓人深思。因而社會和家庭教育在此時更顯重要,那就是補充學校教育的缺失,為孩子補上學校不大教的必修課。生活中無數的例子說明,很多學校裏的“乖”孩子一旦步入社會,就發現自己的發展舉步維艱;而學校裏某些“壞”孩子踏進社會卻能如魚得水,八麵玲瓏。那麼,下麵介紹的小孩的經曆是否真正讓我們“擔憂”他的前程呢?

小學畢業,“自家私塾”中學畢業,18歲去超市當搬運工,19歲在北京某報社任網絡技術部主任。22歲創辦《皮皮魯》雜誌,24歲創辦皮皮魯講堂,25歲創辦鄭亞旗攝影工作室……

這個孩子外表與同齡人無異,但在成長的過程中卻有著與眾不同的經曆。從孩子上學的那天起,孩子的父親就知道:學習並不隻是學課本知識,分數也不是這個世界上唯一能體現人的才能的東西。而學校教育卻隻重視分數,不重視心靈教育,這是違背孩子成長規律的。當孩子小學畢業考試剛結束,這位父親就毅然讓孩子退學,並承擔起了對孩子愛與自由的教育!

這位父親對孩子進行“特殊”教育,讓孩子成長在愛與快樂的路上,並隻用了短短幾年的時間,成就了一個出色的孩子。可見,即使離開了學校教育,隻要對孩子進行適合社會需求的教育,就能讓孩子鶴立雞群,出類拔萃。這位大膽行事的父親就是童話大王——鄭淵潔。

可見,學校教育固然重要,但由於社會的發展,孩子更需要獲得學校不大注重的,卻是個人成長必需的一些能力,如自我開發、社會交往和生存能力,以及良好的性格和習慣。

本書所涉及的必修課旨在為父母提供一些觀念和方法,讓孩子學習社會生存的能力。我們從日常生活現象出發,用典型的啟示性小故事來揭示深刻的社會生存道理,通過切實可行的“高招”,列舉操作實例,幫助父母引導孩子,讓孩子成長為能夠自我開發、具有良好性格和生活習慣,並掌握各種社會交往和生存能力的社會人。

編者